生态文明,关系群众福祉,关乎发展全局。全市环保部门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三大目标,严守生态红线,构筑生态屏障,为全市科学跨越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红线·屏障·空间
本报记者 李玉亮
“最近两年的空气质量明显比以前好多了。”6月1日清晨,在红石公园晨练的朱建国等不少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
据省环保厅反馈的数据,在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情况下,莱芜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降低,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获得全省污染减排一等奖和空气质量改善第二类城市一等奖。水质量方面,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2012年获全省水环境质量改善一等奖。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环保部门日益强化的“生态红线”理念。所谓“生态红线”,就是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提出分类管理的环境保护要求。具体到莱芜市,就是在城市规划区内不再建设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已建成的,要逐步搬出城市规划区;各工业园区等重点开发区域保持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和雪野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饮用水水源地等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严格保护。
严守生态红线,要心动,更要行动。目前全市重点监管企业都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SO
2
、COD等重要污染指标时时在线监控,并且操作平台由省厅统一监控,为科学监管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保证。监控能力的提升和监控范围的“无缝隙覆盖”,为严守“生态红线”筑起了不可逾越的“防火墙”。
构筑生态屏障——— 以加快实施“改、建、提”为抓手,全力推进生态莱芜建设
“去年9月份我们新上的SCR烟气脱硝设备将正式投入使用,脱硝率能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华能莱芜电厂厂长助理李海尚介绍说。如今,莱芜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走上节能减排、减污增效之路。
日前,莱芜市出台了《关于实施“改、建、提”加快生态莱芜建设的意见》,不仅从产业和产品结构改造提升、区域发展布局的调整优化等方面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而且目标明确,针对性极强。比如在改进工艺方面就明确提出:所有的燃煤电厂要于2013年年底前全部完成脱硫设施改造,综合脱硫效率提高到90%以上;烧结、焦化、钢铁企业要于2013年年底前全部完成脱硫系统改造,现役水泥窑于2013年6月底前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
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改、建、提\’环保新机制,牢固树立在增量中促产业结构调整、在调整中提升环境质量的理念,为全市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筑牢生态屏障。”市环保局局长毕占明表示。
拓展发展空间——— 全面提升综合生态环保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下转A3版)
新闻推荐
图为红木家具项目施工现场。该项目是汶源工业园2013年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由莱芜市巧夺天工家具有限公司投资...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