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磊 通讯员 时杰婧 任雯雯
8月12日,刚刚立秋,积攒了一个夏天的热量仍旧不依不饶,最高气温达到32℃,户外的阳光火辣刺眼。记者跟随莱芜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的5名成员前往口镇10千伏2号工业园线开发区支线作业现场,为鲁新石化设备有限公司进行带电接火作业。“如果10千伏高压线全线停电,将给沿线企业带来极大损失,给居民生活造成不便。”班长亓晓国告诉记者,“为了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居民正常用电,我们经过现场查勘、优化施工方案,决定采取带电作业,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大热天穿身“羽绒服”
配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共有8名成员,大多是30多岁的技术骨干,负责全市227条、2181千米10千伏线路的带电作业、带电消缺工作。“这项工作操作要求高,必须是在普通岗位上具有一定年限工作经验的人员才能胜任。”亓晓国说,在10千伏的杆上带电作业,不仅需要胆大心细,还要严格遵守安规和带电作业规程。“今天的工作清楚了吗?”“清楚了!”“好,现在开始作业!”到达作业现场,开完开工会,大家迅速开始进行准备工作,着手采取安全措施。两名要进入斗臂车的带电作业人员李强和吕清玥在长袖工作服外穿戴上黄色的绝缘披肩,由内到外分层戴上棉线手套、绝缘手套、羊皮手套。此时已是上午10点,骄阳似火,热浪滚滚,二人还没进工作车斗就已经感觉像大热天穿了身羽绒服。
准备完毕,斗臂缓缓升起,将李强和吕清玥送至12米的杆顶。高空中,只见两人小心翼翼地铺好绝缘毯,在线路上套好绝缘管,一步步地开始进行绝缘层剥离、导线搭接。由于绝缘手套密不透风,出汗的手感觉手套“不听话”了,特别滑。看似简单的步骤,对于带电作业人员来说,难度不知翻了几番。好在两人经验丰富,一根根导线在李强和吕清玥的手中,俨然变成了琴弦。蓝天下,身着黄色绝缘服忙碌的身影,在高空中谱写出电力人最美的乐章。
作为现场负责人的班长亓晓国也一直在地面密切关注着斗臂车上的工作进程和细节,僵硬的脖子梗也只能左右稍微动一下。刺眼的阳光打在他的脸上,汗水不断从他的额头流下。他不敢有丝毫马虎,因为带电作业对于站在车斗内的人员来说,任何细微的疏忽都有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高空一分钟,地上十年功”
“他们一上去,就要在太阳直射下忙碌1个多小时,全身一直是被汗液浸透的状态。”亓晓国说,近来连晴高温,正是开展带电作业的大好天气。“阴天下雨空气潮湿容易出意外,干这个活就是越热越干燥的天气越适合,只是苦了这帮兄弟们。”高空中毫无隐蔽的日光直射,高危的作业环境,时刻紧绷的神经……“全副武装”的作业人员早已是大汗淋漓,全身湿透。汗水流进了眼睛,也不能擦拭。汗流浃背的他们却始终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忙着手头的工作。
11时30分,带电作业终于顺利完成,两名作业人员回到地面,脱下厚重的绝缘服,全身是汗,里面的工作服已在滴水,两人一口气各喝下一瓶矿泉水。记者拿起工作人员刚刚摘下的绝缘手套,竟能倒出水来。再看两名工作人员的双手,已被汗水泡得发白。“如果手上有伤口会不会很难受?”“原则上有伤口我们会尽量安排其他人员作业,但有时忙不过来还是得上,伤口几个星期都好不了。”“冬天穿绝缘服会不会好一点,暖和吧?”“不暖和,这种材料冬天穿上冰凉,而且温度低了特别硬,带着这么长的手套弯一下胳膊都吃力。”李强一边比划着动作一边告诉记者。
亓晓国对此深有感触:“高空一分钟,地上十年功。像这样的带电作业,每个星期都要进行几十次。”作为带电班班长,亓晓国亲临作业现场近万次,被喻为莱芜带电作业第一人。“带电作业安全防护是关键,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正是由于亓晓国和带电班全体人员一丝不苟严格按照规程操作,莱芜供电公司自1997年开展带电作业以来,实现万余次作业无事故。
新闻推荐
(上接1版)每40户村民设置一个660升的垃圾箱,每镇至少设置一辆压缩垃圾车,全区668个村、605公里河道、1491公里镇村道路沿线城乡环卫工作由莱芜市利民保洁有限公司全部承担,“一杆子”管到底,一把笤帚扫...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