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传营 通讯员 张建邦
以前花钱请律师,现在律师“不请自来”,“百名律师包千村”———
打通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孔浩 通讯员 毕玉科
今年年初,莱芜市实施“百名律师包千村”行动,全市1067个村(社区)配齐了法律顾问,打通了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农村普法全覆盖,在破解基层现实法律难题,提高基层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依法管理水平,化解基层突出矛盾纠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全市共有169名法律服务人员参与这项工作,其中律师112名,均有8年以上执业经历。截至目前,为基层群众举办法治讲座1260场,审查合同、修订村规民约2600多份,化解矛盾纠纷639起,参与处置群体性事件56件。
莱城区方下镇把稳、调、促作为抓好区域经济的切入点和总抓手,以转型、创新、惠民为方向,引导区域经济向电商项目转变,闯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互联网+”之路,走在了村镇电商发展前列。
“互联网+县域经济”做农村电商发展龙头
方下镇把农村电商发展作为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建设互联网新农村的重要工程,成立了电商发展领导小组和电商办,积极推进全镇电商事业发展。他们指导本镇顺丰商贸有限公司与深圳智慧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引进了“淘实惠”农村电商项目。利用“淘实惠”,依托互联网,通过深圳总部和全国所有县市区的电子数据平台,把全国各地的货物商品信息搬上电子货架,形成一个无边界的信息虚拟云超市,各村网点通过系统数据平台可以购买到全国各地的商品,也能把自己的特色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货物直接配送到村,从而彻底打通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淘实惠加盟网点已达到88个,正式开业网点72个,每月总营业额在150万元左右。下一步,淘实惠将用2年时间,将网点覆盖全市500个村,建成莱芜“互联网+县域经济”整体系统。届时淘实惠的零售总额或将突破3亿元,安置就业2000人,带动发展一批物流、仓储、包装大户及特色农产品生产专业村、专业户,成为“互联网+县域经济”的发展龙头。
“互联网+农业”架起城乡生产全新桥梁
为解决农资市场的加价高、品牌少、服务差、技术缺等弊端,方下镇积极建立农资电商交易机制,指导辖区内莱芜金农经贸公司引入了“农商1号”电商平台。通过“农商1号”,农民可以依托互联网,自由选择农资产品,按照单品、肥料套餐、种植套餐等方式分类,农民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可以判断出产品性价比。如果选择“套施宝”等套餐,还能得到更多让利服务。同时,“农商1号”还有在线专家指导,农户可以随时向专家团队询问种植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以在网站上获得农技视频培训课程,远程学习种植技术;而农户之间也可以与同行交流种植经验,展示种植产品成果、推广自家产品等等。目前加盟店已经达到83家,每月总营业额达50万元以上。
“互联网+业户”让土品牌冲浪大市场
兰沟崖村在方下镇属特色村,多年来,大力发展电焊等传统技术优势,生产的铁艺门、仿古门、烤漆门,样式新颖、美观大方、坚固耐用。特别是近几年,他们充分发挥近郊邻城的优势,主动承接市区居民楼防盗门、储藏室门、围墙护栏等各类业务。(下转3版)
瞄准“互联网+”,破题镇域经济。方下镇———
倾力打造“莱芜电商第一镇”
□本报记者 李传营 通讯员 张建邦
改革为了什么?为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让人民过上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改革为了谁?为了130多万莱芜人民的切身利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奋斗进程中,莱芜市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面向民生抓改革,以改革惠民生,一批老百姓关注的民生工程,民心项目相继出台,改革的红利惠及到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
公平的教育机制、完善的医疗体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百姓幸福生活的制度保障。市委、市政府发扬钉钉子精神,从各个方面的薄弱环节和短板着手,加大改革方案出台力度,增强改革的有序性与实效性,促进了教育公平、医疗惠民、社会发展。
今年年初,莱芜市实施“百名律师包千村”行动,全市1067个村(社区)配齐了法律顾问,打通了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农村普法全覆盖,在破解基层现实法律难题,提高基层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依法管理水平,化解基层突出矛盾纠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全市共有169名法律服务人员参与这项工作,其中律师112名,均有8年以上执业经历。截至目前,为基层群众举办法治讲座1260场,审查合同、修订村规民约2600多份,化解矛盾纠纷639起,参与处置群体性事件56件。
扶持资金助力青年创业深圳市恒泰裕工业园山体滑坡灾害搜救进展中韩自贸协定20日起正式生效
新闻推荐
1月28日,优秀返乡创业大学生、莱芜市万邦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亓宪瑞正在和创业青年分享创业经验...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