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亓莹莹 通讯员 刘忠久
市国土局认识到位,工作主动,积极作为,为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创造了积极条件,值得表扬!
——— 市委书记王良对市国土资源局主动担当保障项目顺利落地作出的批示
这两天,市国土资源局副调研员陈沛涛带着耕地保护科科长李庆凤和规划科科长莫芹从北京赶回莱芜,正在忙着为济莱高铁及城区外环路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做一些收尾工作。
在忙活了半个多月的土地调整工作中,陈沛涛带领市局和各分局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不分昼夜,毫无怨言。他们在短时间内济南莱芜两地奔波,期间也来往北京多次,最终经过不懈努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落地。
众所周知,莱芜人要在自己家门口坐上高铁,这对于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个城市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圆了多年的“高铁梦”。为办好这件惠及民生的好事,市国土资源局高度重视,准确定位“十三五”期间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征求各级政府意见,统筹推进“十三五”划定和“多规合一”,将“十三五”期间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尽可能确定具体位置和面积,在土地利用规划图上定点、定线、定位,并将基本农田调出,预留廊道空间。整个调整过程共调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万亩,调增建设用地规模2.7万亩,进一步优化了用地结构和布局,有利拓展了全市发展空间。
根据时间安排,规划调整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要在6月上旬上报省国土资源厅核查,并报国土资源部审查,国土资源部计划6月20日报国务院审批。6月16日,济莱城际铁路设计时速发生重大变化,由设计25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调整后的线型,需占用新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831亩;全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区外环路调整方案也出现变化,需占用新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1098亩,两个项目共需新占基本农田1929亩。而根据国土部要求,这就意味着,土地调整工作,也要在6月底前完成。
要想在短时间内调整出1000多亩土地,困难可想而知!每一寸土地,包含着诸多重要元素,一经调整,这些元素的数据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成千上万个图斑,就是成千上万块土地的面积、位置及每一块基本农田承包责任人的信息等,都要随之进行调整。每调整一次,李庆凤和各个分局的同事们便要赶几个通宵,调整完后,数据库也要更新,每更新一次数据库就需要至少8个小时。拿到新确定的线型后,市国土资源局不等不靠,立即行动。第一时间向省厅有关领导和业务科室进行电话汇报。第二天天还未亮,陈沛涛就带着市局、分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赶往省厅,在争取到省厅领导和相关处室支持后,共同会商解决办法,寻求政策的支持。随后,在省厅的协助下,又赶往国土资源部汇报,做好相关问题的解释,争取理解和支持,同意调整变更数据库。陈沛涛带领工作人员立即投入“战斗”,他们加班加点,连续奋战几个昼夜,赶在国务院审批前将规划数据库进行了变更调整,确保了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新闻推荐
问创城:如何让群众更有幸福感2017年第二期《电视问政》节目录制完成
本报讯(记者刘大伟)7月4日,“直面问题担当尽责失责必问问责必究”2017年大型现场互动类政务监督节目《电视问政》第二期在莱芜广电演播大厅进行录制。市委副书记李兴钰,市委常委、秘书长毕司东,市委...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