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莱芜市 > 莱芜新闻 > 正文

“新主体”撑起农民钱袋子——— 市农业局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

来源:莱芜日报 2017-07-07 08:38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吕娜 通讯员 魏海刚

核心阅读

在“三农”问题中,农民是主体,利益是根本,收入是核心。近年来,莱芜市按照“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积极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创新农民增收新机制新模式新动能,农民收入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好势头。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52元,同比增长8.3%。

镜头一 “土专家”不再“看天吃饭”家庭农场上班,领上了“技术”工资

“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现代农业组织形式,以生态农业发展为核心,以家庭农场为平台,以实现产业转型为目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6月27日,记者走进利和庄园,农场主狄纯利说,农场现占地316亩,主要种植蔬菜、草莓、樱桃等绿色食品,农户每亩租金1200元,每天在农场打工100余人,为当地农民增收3万元/年,实现多元化就业增收致富。

田文平是利和庄园技术能手,他负责4个大棚、12种蔬菜生产技术指导。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土专家”,每年可获得近3万多元的收入。“加入农场之前,生产芹菜等蔬菜主要随行就市,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存在较大风险,好年景收入1万元左右。现在以销定产,生产有机蔬菜,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最大程度规避市场风险,自己也能有比较稳定的收入。”

据了解,莱芜市农业部门将培育家庭农场作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业务培训指导,鼓励种植大户、返乡务工人员、农村经纪人等投资创办家庭农场等方式,引导个体农民、种植养殖大户由“自然人经营”向“法人经营”转变,越来越多的“泥腿子”升级成为家庭农场的经营者。目前,累计发展家庭农场477家,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75家。

镜头三 龙头企业“带徒弟”

授“鱼”,更授“渔”

万邦食品有限公司积极与省级贫困村西凤阳村结成帮扶对子,贫困人口扶持资金共计154.48万元以入股返利加入,贫困户每年享受不低于10%的保底返现,2016年已返现71940元。据西凤阳村脱贫人口

吕志伟介绍,自与万邦食品结成对子后

返现520元。另外,公司总资产已达

2000万元,包括1000多名季节工在

内,年支付工资款500多万元。

目前,像万邦公司一样的农

业龙头企业在莱芜市还有很多。为

大力发展草莓产业,增加农民

收入,加强与科研院所、业内

专家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

莱芜草莓产业联盟应运而

生。目前,13个成员单位

共发展高标准立体草莓

温室大棚35个、占地70

余亩,相当于平面种

植大棚100个、占地

200余亩,产品价格

达到60元/斤,效

益27.36万元/亩。中西部姜蒜产业板块姜蒜精深加工核心区企业,常年安置农村劳动力1.8万人,农民80%的收入来自企业打工和姜蒜产业,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截至目前,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166家,加工储藏能力达200万吨。

据悉,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带动全市75%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经营。“通过培育和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桥梁作用,构建多类型的农村产业融合方式,整合并创新扶持政策,加快形成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可复制、能推广的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就业增收致富的‘莱芜经验\’。”谢天目说。

镜头二 村民变“股东”入股合作社,领工资,拿分红

在莱城区牛泉华兴鸡腿葱种植基地,合作社社长侯长华介绍:“莱芜鸡腿葱(干葱)亩产量1300斤左右,以市场价每斤22元计,每亩效益2.8万元以上,全市发展鸡腿葱基地3万亩左右,产生总经济效益8.5亿元。同时,小时工6元,到旺季50余人,带动贺小庄及周边农户人均年增收1万元。”像种植大户侯长财,发展鸡腿葱3亩多,合作社以最低价每斤5元收购,并免费提供肥料,一个生长季毛收入达4.5万元。

近几年,顺应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市农业部门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去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被“解放”出来,一大批农民通过为土地规模经营者打工实现增收致富。像山东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股份管理上,做到入股形式不死板,分红标准都一样,实行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和地值入股3种形式,入股形式灵活多样,分红标准一个杠杠,放手让社员受惠得利。目前,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1706家、联合社21家,其中国家、省级、市级示范社分别达13家、47家、223家,入社农户17.5万户,比非入社农户年均增收20%。

“探索农民合作社的‘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农户以土地等要素入股等方式的利益共享模式,将产业链、价值链、增值链和就业链与农民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市农业局局长谢天目说,一家一户的农业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竞争力严重不足。为此,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民就业增收。

新闻推荐

雪野镇亟需整治“顽疾”

本报讯(记者刘艳芳)7月3日,记者跟随市创城办工作人员又一次来到雪野旅游区雪野镇政府驻地,对照文明城市测评的相关标准进行了实地走访。通过走访发现,镇驻地周边的环境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占道经营...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新主体”撑起农民钱袋子——— 市农业局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