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冯建华
●亮点镜头
点、挑、划、拉、刺、勾……辛庄镇坡庄村61岁的刘加军坐在轮椅上精心雕刻着葫芦,房间两面墙上摆放着几十种造型各异的雕刻葫芦。据他说,如今已成功雕刻沁园春·雪、招财进宝、万事如意等百余个葫芦。
“葫芦雕刻是一门艺术,也是我的主要谋生手段。所以每次选购,我都特别挑剔。再加上加工成本高和身体的不便,给我带来诸多影响。”刘加军说,钢城区扶贫办和辛庄镇于今年提供了品种优良的葫芦种,让他在种植时可根据需求进行培植。他说,现在已经有不少企业和个人专门来找他雕刻葫芦,成品葫芦每个售价100元,相信今年会宽裕不少。
这是钢城区扶贫办在摸索探索“扶贫车间+帮扶岗位+贫困户”扶贫新路子上的成功案例。家门口就业的模式,引导周边村贫困人口从事农产品、手工艺品粗加工等生产活动,让贫困户实现增收。
钢城区扶贫办工作人员查看木耳长势
“非常感谢区扶贫办和村里给我这一个赚钱‘项目\’,让我40多年来第一次能够通过自己双手的劳动,为家庭增添一份收入。”坐在轮椅上剥蒜的尚念华在两岁时患上脊髓灰质炎,自此常年坐在轮椅上为自己发愁,为生计苦恼。他说,村里建起的“扶贫车间”不仅让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每天为家里贴补二三十元收入,也让他感到很开心和自豪。
60岁的李之武由于下肢瘫痪无法外出打工,生活拮据。“以前啥也干不了,不光挣不了钱,治病还要花很多钱。如今村里建设‘扶贫车间\’,开通了‘扶贫大篷车\’,把原材料送到家门口,在家里从事柳条编织,每年增收3000多元,让家里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了‘扶贫大篷车\’,足不出户就能坐在家里打工,让我对以后生活的信心增强了,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据介绍,钢城区第一处“扶贫车间”于2月6日挂牌以来,已发展到70多家,因其便民、利民、为民的特点,好评如潮。“过去,负责经营扶贫车间的人开着三轮车、农柴车把公司里手工制作的原料运送到村里的扶贫车间,加工完后再运回公司,贫困户获得手工加工费。但是速度慢、效率低、风吹日晒也很辛苦。”区扶贫办副主任赵宪明告诉记者,为了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区扶贫办为他们团购了每台价值4万多元的厢式货车共42辆,称为“***大篷车”。“扶贫大篷车”打通了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可以直接将原材料送到贫困户家中,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贫困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干活,不仅有了充足的货源,还能更快地把产品运送出去,让收入有了保障。
新闻推荐
“新主体”撑起农民钱袋子——— 市农业局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
□本报记者吕娜通讯员魏海刚核心阅读在“三农”问题中,农民是主体,利益是根本,收入是核心。近年来,莱芜市按照“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积极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