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茜
6月27日,记者走进钢城区里辛街道前朱山村,看到成排的草莓拱棚和一个个特色种植园。村民李义梅正在开心农场拔草,她说:“在这里打工一天30元钱,还有流转土地的收入,比自己种地强多了。”
作为省定贫困村,前朱山村缺水,村民只能种植些玉米、花生,收入寥寥。去年,前朱山村成立了双泉山果蔬专业合作社,利用扶贫资金,发展特色种植。征得村民同意,每个村民统一流转出土地0.42亩,全村共流转出220亩土地,其中80多亩建了120个草莓拱棚,包给村民种植草莓,30亩包给一个大户种了树莓,20亩包给一个大户种黑枸杞,还有70多亩地包给一个大户建蔬菜大棚,村里留下7亩地建设了开心农场,吸引了周边企业的职工来租赁种菜,村民则负责给租赁户管理。这些特色种植共安排劳力100多个,一天收入30-40元。李义梅说,她一家4口,去年流转土地1.68亩,收入1328元,“如果自己种,也就种一季玉米,算起来还赔钱。”
位于黄家洼村的颗粒归仓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也是个扶贫主体,贫困户李传红在此打工,一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合作社理事长郑燕明介绍,像这样的贫困户,合作社安排了近10人,另外,对帮扶的贫困户,合作社无论效益如何,保证发放10%的保底收益。
里辛街道扶贫办负责人介绍,2016年,里辛街道重新识别贫困户152户,268人。去年街道脱贫91户164人,剩余61户104人。街道确立了以合作社为帮扶主体的扶贫模式,除了安置贫困户在合作社打工,两个合作社还要确保给贫困户每年10%的保底收益。今年街道力争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确因特殊原因无法脱贫的将由财政兜底保障。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玉亮董婧一个品牌?就是一个行业标杆?一项标准?就是一个竞争利器?随着品牌引领?标准先行的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加速落地生根?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年初,在省十...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