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缝纫学徒涉水钢铁行业,一着不慎,肢体残疾人王玉果赔上了十几年的积蓄。当他一筹莫展时,钢城区残联扶一把,“扶贫助残就业驿站”在他家门口建了起来———
□本报记者 郭延冉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旨在促进人们对残疾问题的理解,动员人们支持维护残疾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记者就莱芜市残疾人就业现状进行了采访。
“我刚刚又谈成了两笔出口订单,再加上现有的手提袋加工,够大家伙忙活一阵了。只要订单不断溜,大家的收入都能稳定了。”11月10日下午,钢城区里辛街道里辛村一处民房改成的缝纫车间里,拄着拐棍的老板王玉果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房间里不时传来缝纫机“笃笃笃”的声音,十几名工人熟练地操作着,一块块原料在缝纫机下快速穿梭,经过6道工序变成精美的手提袋。王玉果穿梭在每一台缝纫机前,认真检查着工人加工出来的成品。
与工人一同忙碌的场景,对于王玉果来说,似曾相识。
王玉果儿时患过小儿麻痹症,下肢落下残疾。为掌握一门吃饭的手艺,1989年初中一毕业,他就拜师学了缝纫,出徒后在亲戚家开的服装厂工作。
在服装厂工作一段时间后,不安于现状、喜欢挑战的王玉果跟同事合伙,干起了西服加工。在这个过程中,王玉果发现做矿石生意很赚钱,于是逐渐增加粉碎矿石、化验矿石等业务,生意越做越大。
然而,受前些年钢铁行业不景气的影响,加之自己对行情把握不准、不善管理等因素,2015年年初,王玉果把十几年来辛苦打拼积攒下的近百万元存款都赔上了,只剩一套房子和一辆车。遭受沉重打击的他闷在家里不愿出门。
正当老王一筹莫展时,钢城区残疾人联合会的工作人员找上门来。残联工作人员了解他的情况,知道他有上进心、有干事创业的经验,鼓励他挑头自主创业,并先后为他争取到了7000元的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金。“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了区残联的支持和帮扶,我想重拾缝纫加工老本行,从头再来!”2016年,王玉果在里辛村租了一间民房,购置了17台电动同步缝纫机和2台打结机,又当起了老板。他的加工车间主要承接西服套袋、手提袋等收入稳定的缝纫加工项目。“向里辛老王学习!”王玉果做事认真负责,无论是交货时间还是做工质量,成为各个加工点中的典型,受到收货方负责人的表扬。正因如此,他承接的加工业务越来越多。
生意上经历了大起大落,老王更加体会到了残疾人就业创业的难处。“多亏残联在我最难的时候扶了一把,我才能重整旗鼓。我想借助这个机会带动更多残疾同胞脱贫致富。”加工车间逐步走上正规,老王主动到镇上找到附近村庄的困难残疾人名单。现在,6名持证残疾人跟着王玉果从事手工加工。只要他们到车间来干活,除了计件工钱,王玉果每天都多付给他们10元补助。“能干的工人一天能挣60多元,咱这边接的活四季不断,收入稳定。”王玉果说。
今年夏天,钢城区残联帮王玉果申请了2万元的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扶持金,还给他联系了新的手工加工业务。加上自己刚刚敲定的出口购物袋、遮阳伞加工订单,王玉果觉得目前的加工车间已经远远不够用了。他正盘算着再租一处车间,招聘更多的残疾人职工。“以前坐在树荫里喝茶,一天也成千上万地挣,现在是起早贪黑、一分一毛地挣,虽然心理上有落差,但靠着双手挣钱的日子让人觉得踏实。”王玉果说。不比从事钢铁行业时日进斗金,如今,王玉果和爱人靠着勤劳的双手,每月收入五六千元也感到很知足。
▲刚刚谈成了两笔新订单,王玉果和缝纫车间的工人们一同分享喜悦。(记者 郭延冉 摄)
新闻推荐
莱芜市开展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专项整治行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遏制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发展蔓延势头▲执法人员将查处的野生动物放置执法行动车上。(记者吕娜摄)本报讯(记者吕娜通讯员张永辉任丽...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