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莱芜市 > 莱芜新闻 > 正文

底色之上“绘”特色

来源:莱芜日报 2018-11-21 01:02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王飞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乡村振兴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策略,也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国家战略与本土实际如何结合?在莱城区高庄街道的乡村振兴规划制定中,没有盲目地套用所谓的“模板”和“典型”,而是在充分学习借鉴优秀经验的同时,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各村基础条件和特色,走出了切合实际的乡村振兴路子———

后坡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梦中老家”赵家峪村的古槐树。

昔日茶园成“小镇”

“在这里,白天闻到的是茶叶和泥土的清香,晚上能够看到满天的星星,这是我小的时候才能看到的景象。”张家庄村九峰谷民宿内,老板张士杰说。从远处瞭望,这里一座座石头民宿古朴自然,浓浓的田园气息让人备感亲切。张士杰曾经从事过工程、餐饮、驾校等行业,但是对于经营民宿,他却说:“做这一行,才觉得这辈子没白活。”他想打造的,是记忆中小时候的农村生活,让游客来这里住下就不想走的民宿。

发展旅游,要把游客引得来,也要住得下。民宿建好,解决了张家庄村“住”的问题。在这里,乡村旅游和乡村特色产业得到了协调统一发展。莲花山脚下的“万亩茶园”内,茶花吐蕊,芬芳扑鼻,工人们正在人工清除茶园里的杂草,游客来到这里,体验到的是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田园生活。

虽然“万亩茶园”落地才5年的时间,但张家庄村种植茶叶的历史就要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茶北引”时,张家庄村就曾经是重要的茶叶种植基地,至今村里很多老人仍然掌握采茶和炒茶的技术。位于莲花山脚下,坐拥600余亩山场,大自然赋予了张家庄村得天独厚的种茶基础,但现在,村庄不仅仅局限在种植茶叶上,而是因此衍生出了“茶文化”,“茶旅小镇”在老茶园的基础上建了起来。

茶园建成后,随之一条崭新的水泥路也修到了村里,不仅如此,邵家庄、响水湾……张家庄村北面沿线的几个村庄也都跟着得到了实惠,这条公路改善了这些村庄的村容村貌,也带动了这里的发展。茶园的建设和发展也解决了附近几个村庄村民的就业问题,张家庄村每天都有近60名村民在茶园打工,收入较之前有了提高。

在“万亩茶园”的带动下,村里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各项建设也有了突破。为了解决村集体经济薄弱这一难题,驻村工作组立足村庄实际,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破解村集体经济难题。

采茶一般在每年的春季到初秋,而秋季到冬季是农闲时间,如何利用这段时间,让村民能够有所收入,同时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于是,一个四季综合体验大棚开始动工建设,这个大棚具备四季观光采茶的功能,即使在寒冬腊月,游客在这里也可以体验到采茶炒茶的乐趣。同时,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建设村社共建示范点,并建成“莱芜市莱城区高庄街道张家庄供销e家电商运营中心”,充分借助供销社的技术、资本和渠道优势,加大对外开放程度,为下一步发展旅游产业奠定基础。

山那边的“梦中老家”

旅游大道全线通车后,位于大道南侧的皇龙冠景区于2018年7月开业,每到节假日,日接待游客量达到3000到4000人。

然而一山之隔的北面,一个古老淳朴的小山村却静得出奇。

这个山村叫赵家峪,据说曾经是黄巢屯兵处,这里有千年古槐、古屋、古井……古老的田园生活和农耕文化在这里充分体现。就是这样一个古村落,多年来却鲜有人知,一直深藏在大山里默默无闻。“这么好的资源,应该让更多的人来咱们村看看。”赵家峪村“两委”成员先后去临沂压油沟、淄博中郝峪等旅游村学习考察,立足村里的实际条件,找准了定位。“我们村最大的特色就是这些古树和老石头房子,应该依托这些资源,来打造古村落文化旅游。”

于是,之前废弃的石屋宅院经过整修改造成了民宿和农家乐,青石板铺到了户户门前,保留原始村貌的“古槐风情一条街”打造好了,小山村成为承载乡愁记忆的家园。

赵家峪村共有345口人,耕地面积260亩,目前村内留守的大都是中老年人。这里交通不便,连接外部仅靠一条窄窄的路。南部旅游大道通车后,沿途23个村庄得到带动,但赵家峪村与旅游大道还隔着一座山的距离。

从赵家峪向北看去,相邻的井峪村有古法酿造文化,塔子村有709小三线旧址……历史文化遗迹可圈可点。“从北面到咱们这,五六个景点不重样,一天下来都有的逛。”赵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曹常青说。曹常青是麻湾崖村党支部书记,2017年5月开始兼任赵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皇龙冠景区的负责人。

发展旅游除了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要有便捷的交通做支撑,才能带动旅游的开发,对游客具有吸引力。赵家峪村面临的最大难题,终究还是交通的问题。

如何将皇龙冠的这股人气引至山那边的赵家峪呢?只有先解决交通的问题。于是,赵家峪以南,一条从旅游大道分支出的道路开始规划。顺山势而行,这条道路打通后,将连接旅游大道和赵家峪、井峪等多个村庄,实现旅游连点成线,连片打造。

一块生姜打出的“名堂”

东汶南村是中国北方生姜的发源地,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上世纪60年代曾承办过全国“三辣一麻”现场会,八九十年代出产的“汶南生姜”曾享誉全国。靠着生姜种植,东汶南村成为莱芜最早的“万元户”村。时至今日,东汶南村还保留着80多个生姜品种。

进入21世纪,随着生姜在全国的大范围种植,以及生姜加工机械的出现,依靠传统种植方式的“汶南生姜”不再有市场优势,加之受到“打工潮”的冲击,汶南生姜风光不再。

村庄如何发展,曾经的优势产业如何重振?

东汶南村党支部书记亓新华跑遍全国各地,在外省,他发现了生姜的新市场。如果能够研发出一种辣度低的“蔬菜生姜”,凭其独特之处,易于打开市场,也能避开市场竞争,卖个好价钱。

依托村里的80个生姜老品种,亓新华请来技术员,反复试验,种出的“蔬菜姜”春节上市时一斤卖到了16块钱。如今,作为“蔬菜姜”的“汶南生姜”,线上线下销路两旺,价格也远远超过普通生姜。通过种植“蔬菜姜”,合作社的村民有了丰厚的回报,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原来村里有15户贫困户、31位贫困农民,合作社有了收益后,每位贫困农民每年能分2000块钱,至2017年底全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今年,亓新华正和村“两委”成员探讨生姜深加工的发展思路。“传统的制作姜酒、姜茶和姜糖的方法已经理清,并已生产出了产品。我们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升产品含金量,准备瞄准国内一线城市的市场。”亓新华说,“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东汶南的下一个目标。”

眼下,亓新华正谋划着成立姜尚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里的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他们计划利用200亩荒山和100亩建设用地,建立集冷链物流和加工于一体的股份制企业,吸引村民参与入股分红。

为了促进实行“互联网+”的销售方式,提升产品口碑,在返乡电商人才毕学堂的带领下,成立了由100多人组成的三支电商团队。为了打开线上市场,他们注册了微信公众号“莱芜汶南生姜”和“食惠美”“田泰绿源”“金牛山农场”等淘宝店铺,创造性地打出了“老姜母”和“月子姜”等一系列招牌,短短三个月时间就打开了局面,日销售量达到了1500单。

鲜食产品易腐烂,不易保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农产品电商企业,为此东汶南开发出“姜票”,消费者只要在微信公众号的页面内输入账号密码,即可送货上门。“订单有多少,我们从地里拔多少,保证能让消费者吃上最新鲜的生姜。”如今“汶南生姜”与另外两家网上销售公司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去年网上销售额达到了3000万元,今年的销售额更是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生姜文化,建设生姜博物馆,传承姜糖、姜茶、姜咸菜等老手艺,为建设田园综合体打好基础。”亓新华说。

沿湖村的“水文章”

2018年4月,南部山区旅游大道实现通车,这条全长30.5公里的公路不仅连接莲花山和云台山两大景点,沿途23个村庄的原生态秀美景色、历史文化遗迹和民俗特色也串联成线。旅游大道南首的后坡、尚家庄、沙岭子、石庙子和圣水庵村统称为“上五村”,这里紧靠莲花山,山场宽阔,水系发达。目前,搭乘南部旅游大开发的快车,这些村庄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旅游大道南端,尚家庄水库岸边,垂钓人甩起了鱼线,一旁的仙景饭庄里,老板李德英忙活得热火朝天。这家饭店开了近20年,但李德英说,生意真正红火还是要从今年开始。

尚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德打小就在水库边玩耍,“记忆里这方水一直清澈见底,是个垂钓的好地方。”让尚家庄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村里的陌生面孔越来越多。“路好走了,来钓鱼的外地人也就更多了。”李德英说,随着人气的增加,村民们也发现了机遇,不少人家开始发展餐饮业。沿岸,几家餐饮店经营得有声有色,河的那一面,零星的民宿楼房装点了河岸景色,小小的水库周边开始热闹起来。“我们理想中的尚家庄既有美景又有产业,依托这里的水资源打造‘餐饮小镇’,依托广阔的山场发展林果及深加工产业。”李德明说,现在全村的果品都统一销售,他们与果品深加工企业达成了协议,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全部收购,村民只需要保证果品的质量。

乡村里的土地、森林和湖泊等都是大自然赐予的资源,如何将处于闲置或休眠状态的资源利用起来,需要有打破陈旧观念的创新思维,将资源转化为资本,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发展。

后坡村以打造文化旅游综合体为目标,村庄面貌逐步提升,村内建起了休闲凉亭、长廊,道路整洁一新,景区也开始升级改造,修建石桥、铺设石板路等工作正在进行中。

同在旅游大道上的野店村,也在依托“一方水”做文章。野店村有1300余名村民,以外出打工、种植花椒和林果为经济来源,虽然坐拥野店水库,靠水吃饭的村民却并不多,村集体经济也较为薄弱。“之前有两大制约村庄发展的因素,一个是交通,一个是观念。”野店村党支部书记吕鹏说,旅游大道的贯通解决了吕鹏所说的交通问题,同时,坡雁路也即将动工,一系列难题即将破解。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始于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以前一块钱往外卖的苹果,游客来采摘就能卖到两块五。”村里的老百姓开始意识到,这片湖是他们的财富。

新闻推荐

巧手剪出七彩梦

本报讯(记者毕研敏)11月18日下午,莱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第四代传承人王玉芳走进莱芜书城,给一群“大朋友”、小朋友...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底色之上“绘”特色)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