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传唱了近两百多年的兰州鼓子,知者不多,听者甚少,由于这种民间曲艺大多采取师傅教徒弟、一代代口传心授,所以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一些重要的传统曲目因无人传承面临失传的危险,而且唱腔也是无流无派五花八门。连日来,记者在调查后发现,除了城关区西李家湾新成立的兰州鼓子队外,还有四家鼓子协会分散在不同区域,但在为数不多的好家中,却是后继乏人。
在兰州一直都有看秦腔听鼓子的说法,但兰州鼓子始终在民间流传,研究者不多,坊间留存的有关图书甚少,且多半比较简单、远未能囊括全貌。在长期抢救性挖掘过程中,西李家湾社区从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例如:借助兰州鼓子专业人士的参与指导,让辖区居民零距离接触鼓子等等,这些不仅丰富了社区的文化,也很好地解决了兰州鼓子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弊病,真正让兰州鼓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西李家湾社区书记张成华告诉记者:“社区在四楼专门为鼓子队设了一间活动室,虽然场地有限,但人们可以认识和接触这个古老的艺术,鼓子好家们边听曲边交流,兴致浓时也能随时登台献艺。”
4月16日,在社区鼓子队的成立仪式上,城关区文化馆副馆长罗晓刚、城关区兰州鼓子筹委会会长赵贵智以及来自安宁、七里河、皋兰县的兰州鼓子协会的会长和好家们,都对社区作为兰州鼓子的激活点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安宁区鼓子协会会长郑永瑶告诉记者,现在,兰州鼓子不仅与年轻人有很大的距离,而且生存空间太小,在公园、茶社都很难觅到一块栖身之地。所以让兰州鼓子落脚社区是个不错的想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兰州鼓子,要想将其原汁原味的传承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皋兰县兰州鼓子协会的牵头人宋辉祖告诉记者,兰州鼓子传承的显著特点就是家族式传承,甚至几代人都是兰州鼓子的追随者和爱好者,而且也有相应的流派,现在因为缺少一定的规范,而且好家们非常散又缺少聚在一起交流的场所和机会,仅凭着自己的感觉口口相传,所以同样一个曲出来的调子五花八门,走样现象严重。
郑永瑶说,“缺规范、少场地,好家散无疑不利于兰州鼓子这个艺术瑰宝的保护与传承,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一个统一曲谱和规范蓝本,更需要培养一个为之痴迷的群体。家住七里河的兰州鼓子演唱者刘艳玲对此也感触颇多,她告诉记者,自己家住光华街,离龚家湾、彭家坪两个演唱点都比较远,一个来回要两个半个小时,经常参加活动二十几个学员,因为器材少,场地小每次一个人只能唱一个曲,老师们都轮不上示范。因为兰州鼓子缺乏“粉丝”,已经面临后继乏人,在圈中像她这样50多岁的唱家都属“年轻人”。
不过,采访中很多老艺人表示,虽然政府现在有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资金,但资金用途分散,到了兰州鼓子这儿就显得杯水车薪了,所以器材的更新严重滞后。而对于兰州鼓子的传承和发扬绝对不是政府一家之事,对此,他们除了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扶持力度,更新器材、允许在公园设点,社区的影响也是最好的助推。西李家湾兴办兰州鼓子队,就像可以燎原的一把火,让人们认识兰州鼓子、喜欢兰州鼓子、传承兰州鼓子,同时在各界人士的关注下,让兰州鼓子在社区落地开花。
新闻推荐
两本“光荣证”见证小康路 皋兰农民转变婚育观 念好“致富经”
走进皋兰县水阜乡砂岗村三社马万众家的客厅,最抢眼的就是写字台玻璃板下摆放的两本《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如今,这两本“光荣证”已成为老马一家两代少生快富、过上幸福...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