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来自皋兰县石洞小学、皋兰四中等数十所城乡中小学的5000余名师生,齐聚皋兰一中偌大的体育操场,参加全县中小学师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及优秀大课间活动。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师生们以艺术表演形式与优秀大课间活动编排相结合,尽情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大学》、《论语》、《道德经》等中华经典美文。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
皋兰县“国学进校园”暨诵读中华优秀美文系列活动始于2003年。当年,辖区石洞小学语文教师李桂梅作为一名倡导者,县教研室正式启动了该项活动,同时规定为校本课程开发,并于翌年审批为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从此,以“诵读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 “中华诵”系列活动,迅速从城区中小学向农村校园渗透。“对于正处在记忆力黄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不仅不会加重他们的课业负担,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提升孩子们的个人文化素养。”石洞小学校长杨钦孝说。
如今,孩子们每天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朗朗书声,已成为皋兰县中小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为广大师生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方式。
长期以来,皋兰县在辖区中小学校园内广泛推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将“晨诵”、“午读”、“暮醒”实验活动纳入“诵经典,塑人格”的校本课程中,并倡导孩子们一边诵读,一边反省检点自己一天的言行。有一件小事至今让担任班主任的王兰芳教师记忆犹新:她曾带过的一名赵姓的学生,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靠爷爷来拉扯。因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家庭关爱,孩子学习态度浮躁不说,还性格孤僻,性情暴躁。有时为一件小事,竟对相依为伴的爷爷恶言相向,一时间让当爷爷的伤透了脑筋。恰巧,校园里开展了诵读《弟子规》、《孝经》等经典诵读活动,该生的行为习惯也在诵读中有了好转。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放学回家后,主动帮爷爷拾柴做饭,关心照料老人。孩子的行为感动着在外打工的父母,当问及为何要这样做时,孩子回答:“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王兰芳老师说:“诵读经典培养着孩子们的孝心,让他们从小就领悟什么叫‘感恩戴德\’,这就是校园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带来的收获”。
皋兰县黑石川小学自成立“留守儿童之家”以来,学校每天都在为上百名留守儿童给予家的温馨与情感呵护。老师们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国学情操浸润学生心田,培养孩子们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校长孙国英告诉记者,参与经典诵读活动后,农村孩子们儒雅了、文明了、懂事了,精神面貌和日常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同学间出现了矛盾,就告诫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习懈怠时,就提醒自己“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铺张浪费时,就提醒自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等。学生的语文水平明显提高,家长也从以前的不理解变成了支持和赞许。一句话,娃娃们有出息了。
时下,电视、网络给正在成长的中小学生思想意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使这些懵懂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确立了“以我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要正确引导孩子们成才,就必须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引导。而皋兰县在66所中小学推广以经典美文诵读为主要内容的“国学进校园”活动,就是一个有效的载体。6年来,“国学进校园”系列活动,已成为城乡孩子们一堂不可或缺的“文化大课”,参与师生超过了3万人。
新闻推荐
6月28日,皋兰县西岔镇团庄村无公害蔬菜基地上,兰州“绿佳”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徐生连一家正在采收刚成熟的“先花70”白菜花。如今,西岔镇出品的万亩兰州高原夏菜越来越上...
皋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皋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