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弟打来电话,说七里河“兰州鼓子”协会明天要到一个地方去演出,协会的会长请我去参加他们的演出活动。
堂弟小的时候少言寡语,在我看来,是个缺少音乐细胞的人,可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却恋上了“兰州鼓子”,跟村里的一伙“好家”在村委会的两间房子里挂起了一个鼓子协会的牌子,在唱“兰州鼓子”的场合里,常常能看见他的身影。
堂弟在电话里说,我写兰州鼓子的文章在《兰州日报》刊出后,七里河“兰州鼓子”协会会长看到了,所以会长请我参加他们的活动,想跟我见见。
从城里出发坐车,又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我来到了兰州市区南部的七里河区黄峪乡大尖山的尖山村。这里海拔2800多米,是一个偏僻的山村。天气晴朗的时候,从兰州市区可以隐约地看到大尖山和它山顶耸立的那个省电视台信号转播大铁塔。
“鼓子”协会在村里的庙会上演出。
我到的时候,他们正在彩唱一出叫《两亲家打架》的兰州方言眉户剧,演员有男有女,庙会的大院里围满了观众。后来我才知道,“鼓子”协会的人们在许多地方大都要演这出戏,因为这出戏讲述的是一个怎样处理儿女家庭事宜,维护家庭、亲人和睦的事儿,语言是地道的兰州方言,诙谐幽默,引得人们在笑声中得到教育,农民们喜欢看。这出戏的演出也能提高观众对观看有点“枯躁”的“兰州鼓子”的兴趣。
在演出场地,我见到了50多岁的七里河“兰州鼓子”协会会长郑云谨,他的家在七里河区的彭家坪。郑会长从衣服口袋里掏出刊登我文章的那张《兰州日报》,说文章配的摄影照片上那位弹三弦唱“鼓子”的老人是他80多岁的父亲郑鸿盛。郑会长说我文章里写的事儿很像他们家的事,他们家也是三代传唱“兰州鼓子”的。其实,我文章写的是我的大哥一家三代唱“鼓子”的事。“兰州鼓子”传唱大多是家族式的,看来经历大都相似。
郑会长告诉我,七里河“兰州鼓子”协会有50多名会员,都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每年自愿交纳会费,协会收集的会费用于到外面演出吃饭、用车等开支。
演唱结束已是傍晚,收拾好道具乐器,二十几个人挤在一辆面包汽车内,车子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城里的路上走着。一个弹三弦的年轻乐手说起了他学弹三弦的经历。这个乐手瘦瘦的,腿有点毛病,走路有点瘸,他家在一个叫余家山的山村。他说,他刚学弹三弦的时候,村里人看不起他,说他要能弹好三弦,有的人连饭都不吃了,但他经过努力还是学会了弹三弦。在白天的演唱中,我看到过他弹三弦的身影。车到城郊龚家湾停了,人们下车各自回家了。
双休日的星期天下午,我如约到龚家湾的尹家咀,这里有一个七里河“兰州鼓子”协会固定演唱活动地点。费了好一番周折,我终于找到了这个地方。这是马路边的一个农家院,在二楼靠马路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很不起眼的牌子,上面写着“七里河‘兰州鼓子\’协会”。
二楼五六十平方米的一间大房,里面有长长的沙发和凳子、茶桌,还设了乐手和“鼓子”演唱者的座位,有几十个人在里面坐着,大多是老人,满脸的皱纹显示着岁月沧桑。
郑会长说,这家人的男主人姓龚,是协会里最年轻的会员,35岁,是他无偿腾出自家的楼房,让人们一年四季在这里活动,还提供茶水。我看见房子里的墙上挂着协会《章程》、协会负责人名单、一些协会在大型场合演出的照片,还有几张在北京演出和日本友人来协会访问时的珍贵照片。
人们陆续从外面进来。两个50多岁的中年人落座后告诉我,他们从黄河岸边的马滩来,每个星期都来。
三弦和扬琴响了,演唱开始了。我看到,人们停止了闲聊,沉浸在了古朴的歌声里。他们微闭双眼,在膝盖上用手轻轻打着节拍,跟着演唱席上的人在哼唱,一段唱完的时候,大家众口叫一声“好……”,然后再换一个人上去唱,大家都是唱者,大家都是听者。时间就在这样的歌唱声中过去,外面马路上的嘈杂声远去了,他们心中的“泼烦”也远去了吧。这是些农民,这是些已经不愁吃不愁穿的农民,从他们的穿着依旧能看出是农民,他们的手上有在菜地、麦地里干活时落下的老茧,但他们是一些高雅的农民。
在这里,我见到了郑会长的老父亲——兰州市“鼓子”界有些名气的老艺人郑鸿盛,他黑瘦的面庞,穿着一身农村老汉穿的黑色衣服,戴着一副老花镜,静静地坐在沙发的一角,静静地听唱,没有见他去唱,只是弹着三弦为别人伴奏。几个月后的盛夏,兰州市文化局在兰州水车博览园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兰州鼓子班社演唱展演”时,老人在炎热的天气中为他的儿子和会员的演唱去助阵,顶着烈日在台上又为他们伴奏。80多岁的人了,大概是唱不动了,但他培养的三个儿子都在唱“兰州鼓子”。那一天,老人穿着一身新的灰色中山装,还是戴着那副老花镜。
快到秋天的时候,郑会长来电话,说他们在彭家坪举办全市各地“兰州鼓子邀请汇演”。我又去了,参加汇演的有城关区、安宁区、皋兰县好几个地方的“鼓子”艺人,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年轻人,还有几个女艺人,就像是一个“武林”盛会。郑会长致辞说,他们举办汇演的目的是相互切磋演唱技艺,光大“兰州鼓子”古老艺术。
演唱舞台搭在一个农家大院的果园里,这又是一家自愿无偿提供了活动场地的农民,屋门上挂着一块七里河“兰州鼓子”协会第二活动点的牌子。协会还在这里免费为观众们准备了一顿午饭和自产的水果,组织了“服务员”为观众端饭服务。郑会长在园子里来回奔忙,端着酒杯给远道而来的艺人们敬酒说着感谢的话。观众们坐在一棵棵树下看演唱,树上挂着快红的枣、粉色的桃、嫩绿的梨,古朴浑厚的“鼓子”歌唱声在果园里回荡着。
新闻推荐
6月6日,皋兰县什川镇下泥湾村千亩甜瓜栽培基地,5社农民魏代刚一家正在给一家上海客商采摘刚上市的甜瓜新品种——“台农2号”。今年,皋兰县借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这一有利契机...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