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中旬,兰州西甜瓜主产区——皋兰县什川镇泥湾村一派火红的景象,瓜农们正在采摘刚上市的甜瓜。目前,西甜瓜在皋兰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面积和产量均占兰州市甜瓜栽培面积的85%以上,同时当地农民还探索出了“三膜一砂”栽培技术,打出了拳头品牌(相关报道见本报5月21日5版)。
读罢这则消息,笔者突然想起了发生在近期的一件事:在一个家属院门口,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叫卖西瓜,有人询问时他便说西瓜一部分是本地的,一部分是外地的,本地的要比外地的贵5毛钱,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挑选购买本地的西瓜,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市民对兰州的瓜果有着广泛的认同感,也有着一种难舍的情结。但是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同时也看到这样的信息:每当秋季各类瓜果丰收的时候,在兰州的水果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大量的外来瓜果,这与早些年安宁白凤桃“一统天下”的局面大相径庭,久负盛名的白兰瓜也被哈密瓜等甜瓜替代,“瓜果之城”容颜暗淡。
曾经享誉海内外的白兰瓜、白凤桃、冬果梨、软儿梨是我们传统的、并有一定影响的果品。正是这些有特色、优质的瓜果才使兰州有了“瓜果之城”的美名。如今,“瓜果之城”少人提及,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化肥的大量使用等,使兰州的瓜果品质下降,土地减少、劳动力投入不足也在其中。在你退我进中,市场让外地果品所占有。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兰州西甜瓜向品牌靠拢值得一提,众所周知,瓜果属于农产品,也就是说这些优良的瓜果都要经过广大农民辛勤的劳动和双手来创造,农民是实惠型的,在他们面前没有大道理可言,他们关心的是自己付出了有没有收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种瓜还是种蔬菜,哪个能赚钱就种啥,这一点都没错。如果在缺乏服务与指导的前提下让农民按照“指令”去种田,当地农民无法从产业发展中得到好处,这就偏离了结构调整与农业发展的初衷和目的。
所以,提升兰州“瓜果城”之美誉,需要政府、市场、农户等多条腿来走路,政府在对城市建设加大投入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力度,并提高生产技术,这包括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等,销售渠道上应和本地的消费特点相结合,建立产供销结合的新的产业化运行机制,那就是生产基地+农户+企业,拉长产品供应期,销售应以兰州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同时农民协会作中介,由协会代表农民的整体利益与企业衔接,指导农户有计划的生产,为农民赚回最大利益,这样种植瓜果农民被激发起积极性,也会促进兰州瓜果生产、销售的复苏。在良性循环中,相信兰州的农业产业会迎来新的发展势头,“瓜果城”的美誉一定会重新叫响。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今年5月29日是我国计划生育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日。这天,皋兰县委、县政府隆重在活动现场举行“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宣传活动暨“生育文明户...
皋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皋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