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具备特有的风韵,特质的筋骨,从而不断生存、繁衍、发展。一句红脸的关公战长沙,给长沙留下了千秋忠义的浩然正气,通贯古今,从而造就了三湘大地众多的治国之才、领袖人物,于是乎“帷楚有才,于斯为盛”。西安是13个王朝建都的地方,整个城市一景一物都飘逸着帝王的威武之仪,透溢着先贤的王者之气,不管如何星移斗转,不管多少铅华洗尽,都洗不掉历代王朝的辉煌底色,褪不尽历代王者的恢弘神韵,到处一派秦砖汉瓦,唐宋诗词。
兰州虽然既不是古都,亦不是新兴的特区城市,但从地理位置上看却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自古至今一直是通达西域之咽喉,连接中原之要津,而且是全国唯一的黄河浩荡、穿城而过的城市,蔚然景观,天下独绝。自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到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兰州总管府,2000多年的风雨淘洗,霜雪磨砺,沐汉唐雄浑之气象,挟丝路繁盛之英风,睹历史之兴衰,历风云之际会,既具北国之雄奇,又兼南国之秀美,因而造就了兰州如兰之风韵,多姿多彩,如铁之筋骨,刚烈坚韧。
地处西北,黄沙漫漫,植被稀少的兰州,以圣洁温馨、高雅秀丽的兰草命名,因何而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元和郡县志》载,兰州是由皋兰山而得名。《重修皋兰县志》则讲皋兰山原产一种俗名“皋兰”的兰草,这些说法都似乎牵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兰州古今注》里说,皋兰是匈奴语的音译,皋兰与乌兰、贺兰接近,“当亦高峻之意”。《资治通鉴》则说“皋兰音者为皋来,河的称呼。”所以用匈奴语、羌语的解释皋兰山应为河边的大山。既然得名于皋兰山,为何要去掉“皋”字只留“兰”字呢?应该理解为古人约定俗成的一种叫法,全国叫州的地方数不胜数,如郑州、苏州、杭州、福州、广州等等,甘肃亦有瓜州、肃州、甘州、凉州、河州、熙州(临洮)、秦州,均没有一个是用双音词命名的。巍峨挺拔的皋兰山,“高厚蜿蜒环拱府城,如张双翼作围护势”,既是城市的制高点,又是城南的天然屏障,它以其莽莽苍苍的身躯,给兰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以皋兰山给这座古城命名,不仅含义博大精深,而且富有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前人的远见卓识。
兰州“城因山而灵秀,山因城而雄奇”,皋乃高峻耸峙的河边大山,兰乃风姿绰约的芳菲山花,皋兰山超迈云天,横空出世,依偎大河,俯瞰金城,山坡上一株株兰花绽蕾开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雄奇的风骨顿显柔美,刚毅的性格体现妩媚。一个“兰”字,从地险形胜的大山里升华出来,成为城市的芳名、简称、美称和爱称,的确是风韵无穷。特别是每年夏雨秋霜之时,濛濛细雨飘过半空,犹如一幅轻柔的纱幕,透过薄薄的纱幕,被细雨抚摸过的皋兰山,绿茫茫,湿漉漉,升腾起一团团烟雾,山形树影时隐时现,亭台楼阁若虚若实,显得格外明丽、幽深、恬淡、肃穆。“金城崴嵂倚皋兰,绝顶青青立马看”,“天晴万树排高浪,日落双桥枕碧澜”,“满谷幽兰叶叶风,溪流急湍泛西东。僧归不辨山前寺,隐隐钟声烟雨中。”都是对此情此景的生动写照,“兰山烟雨”遂成兰州美景之一。此时你如果畅游在层峦叠翠的南北两山,徜徉在风光旖旎的黄河风情线,就会深切地感受到兰州确实是一座山水城市,一座如兰之城,风情万种。
然而兰州毕竟是中国北方男性化的城市,遥想当年,朔风劲吹,旌旗猎猎,壮士远行,慷慨悲歌,人们架起烧锅大块吃肉,粗瓷海碗大口喝酒,血液里流淌着粗犷豪迈,身躯里蕴藏着铮铮铁骨。铁虽然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却象征着刚烈与正直,坚韧与无私,被兰州所崇拜。明代修筑镇远浮桥,就是靠四根铁柱的力量栓绑贯连浮桥铁缆而成。至后来中山铁桥建成,四根铁柱中的一根如今还深埋在黄河北岸的泥沙之下,两根在“大炼钢铁”的年代被重新回炉,熔入了兰州的高楼大厦,仅存的一根被兰州人从博物馆移到中山桥南坚立了起来,建成了纪念亭,铁柱上的铭文“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依稀可辨。我常常散步停滞于铁柱面前,总觉得这根将军柱就如同铁骨铮铮的兰州汉子,俗话讲“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而我却认为真要是天塌下来,只有具有铁的气质、铁的品格的铁汉子才能顶住。
实际上,兰州自古至今,历史上曾出了不少铁汉。明代的甘肃人李梦阳,生性刚直,疾恶如仇,敢于与残暴贪婪的大贵族、大官僚、大宦官斗争,曾因弹劾“势如翼虎”的张鹤龄、与尚书韩文密谋尽除刘瑾等八虎、弹劾巡按御史史江万不谙宪体等,五次下狱,九死一生,仍坚贞不屈,历史罕见。明嘉靖年间的兰州进士邹应龙,仗义执言,不畏强暴,冒死上书明世宗,奏牍句句痛切,事事据实,终于弹倒了不可一世、横行朝野的一代奸相严嵩,为国为民铲除了一大祸害,传为佳话。清光绪年间,“陇上铁汉”安维峻,不怕杀头,大义凛然,赤胆报国,在民族危难日益深重的紧要关头,写下了光耀千秋的《请诛李鸿章疏》,把斗争矛头直指慈禧太后及李鸿章、李莲英,震动朝野,其名流传至今。至于后来新中国诞生之初从甘肃“铁人”王进喜口中喊出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更是激发了一代中国人的建设高潮。所有这些从甘肃、兰州人身上发生的铁血故事,以及他们所具有的钢铁般的硬骨头作风,至今仍深深印刻在兰州人的精神里。
前些年,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宣传,省市曾组织征集,总结概括出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和“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刚一公布,许多外地客商和投资者一时表示费解。他们单从字面上误认为甘肃的事不好办,不是你讲“人一之,我十之”嘛,那么在外地一次能办成的事,在甘肃就得十次;在沿海发达城市能变通加快发展的事,兰州肯定行不通,不是“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嘛,那你就是什么理由,找上几十趟,就是不能变通、不能回头。其实甘肃精神是源于《中庸》二十章“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旺,虽柔必强”,本意是讲甘肃、兰州条件艰苦,别人用一分力量办到的事,我们要拿出一百分的力量去干;别人用十分力量办到的事,我们要拿出一千分的力量去干。是指我们在干事上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多花气力多吃苦,不达目的不罢休,这种铁的精神,将永远是推动兰州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方水土一方人,兰州有冰清玉洁、精雕细琢般兰的风韵气质,有不畏艰难、敢打敢拼般铁的品格筋骨,兰州人正在用勤劳和汗水谱写着加快发展的华彩乐章。
新闻推荐
【本报讯】因家庭矛盾,一女子竟爬到50米高的高压电线塔架上,丈夫携带工具上去解救,不料夫妻俩双双被困。受困时间很长,两人体力不支,情况万分紧急。事发后,辖区派出所民警、消...
皋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皋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