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州市在如何合理利用文物古建筑来“弘扬国学精粹,传承中华文明”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皋兰县文庙改建、充实和丰富,建成了集各种国学文化元素于一身的兰州国学馆,使古建文物的保护利用和国学文化的弘扬传承达到了珠联璧合的效果。日前,兰州国学馆在九州台南麓开馆,这是继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开馆之后,兰州市认真贯彻“国办47条”,深入推进“文化兰州”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载《兰州日报》7月17日第一版《兰州国学馆开门迎客》)。
作为20世纪初西学东渐大背景下的特殊名词,“国学”二字蕴藏的内涵从来都是耐人寻味的。如今在另一种全球化时代场景下,“国学”更流转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象征。它的存在与发展,繁荣与式微,渐渐上升到一个民族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与文化的高度。如何将这源远流长的民族血脉,接续到大众的精神生活中,融汇到时代的滚滚洪流中,这是需要用心对待的课题。
事实上,民众中蕴藏着难得的国学激情,这可以从央视《百家讲坛》在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火爆中看出,也可以从并不为专家认可的各种民间“国学热”中看出,还可以从大凡国学新闻必定引起关注与争议中看出。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国学都在寻找通往大众之路。现在,皋兰文庙“变身”兰州国学馆,这是一种顺应大众精神需求的方法和途径。
皋兰文庙,原本坐落在兰州城区的市井繁华之所,历史上与大众精神生活水乳交融,也是兰州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可惜现代文明的进程往往要让传统文化付出代价,这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新世纪到来前,终于被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所淹没,自己让位迁居到了九州山麓,这种“异地保护”,所花气力巨大,但搬迁走的只是一处建筑群,文庙所处的文化生态已经改变,“孔夫子”只能俨然寂寞成了“山神爷”。现在,兰州市文化文物部门着眼于对文物“有效保护、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让皋兰文庙变身兰州国学馆,这不失为是对淡出了人们视野的文保单位焕发生机的“有效利用”之举。
追溯起来,悄然兴起的民间“国学热”可谓“文化寻根”现象的折射,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背景密切相关。就现实层面而言,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包括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也迫使一些人尝试到传统文化中寻找补救之策。比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都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因此,皋兰文庙变身兰州国学馆,让文物保护政策与民间“国学热”形成合流,这个文化载体对于“文化兰州”建设意义重大,并有望促使人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国学不只是象牙塔里寻章摘句的高深“国故”,它原本就可以成为经世致用的大众学问。走向大众并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国学“活”在时代的明证。今天我们有了兰州国学馆,就要将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对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在兰州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台湾青根松花每公斤1.3元、白菜花每公斤2.4元、航天5号辣椒每公斤2.5元……”这是7月26日皋兰县中心乡钱家窑村蔬菜交易市场十多家菜商上门收购高原...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