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皋兰新闻 > 正文

兰州皮筏子

来源:兰州日报 2010-09-14 05:07   https://www.yybnet.net/

船自方方囊自圆,小于舴艋疾于弦。

日斜风定人归后,拾起虚舟荷半肩。

(高一涵:《兰州绝句》)

羊皮木筏载西瓜,停泊河干月欲斜。

舟子移瓜真妙绝,相将惟用三指叉。

(黄国华:《咏皮筏》)

这两首诗都作于二十世纪40年代,都是描写黄河上皮筏子的:前一首写皮筏子的形制和客运,后一首写筏夫们装运西瓜的劳动场面,歌颂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出当年兰州黄河段上皮筏子客运货运的繁忙景象。今天人们乘坐皮筏子是为了体验在黄河上漂流的惊险与快乐,然而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皮筏子却是兰州人走亲访友或贩运货物不可缺少的便捷的交通工具。因为那时候兰州陆路交通工具除了少量的汽车(大约在1946年前后兰州城区才有了由中央广场开往十里店的汽车营运线路,那是一种被外国人淘汰了的破旧卡车,乘客是站在车厢里的,汽车一开起来,冒着黑烟,油烟味混杂着车子扬起的尘土,呛得人难受,车下面还不时发出啪啪的怪叫。),也就只有木轮(或胶轮)畜力车,除非不得已,人们是不会乘坐它们的;而贯通黄河两岸的桥梁也只有中山铁桥一座。在铁桥东边远处的人们要想到河对岸的某个地方去,如果要经过铁桥,就要绕一个大圈子,那是很不方便的,因为那时兰州除了城区有砂石道路外,郊区都是坑洼不平的土路。而即使是铁桥西边远处的人们要想到下游的某个地方去,走陆路是非常辛苦而又费时的。因此那时的人们坐着皮筏子到对岸或者到下游的某个地方去,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况且它行驶的速度快,也免除了人们陆路跋涉之苦。别看皮筏子小,可乘坐的人也有四五个,或能装载好几百斤货物。

皮筏子在兰州最早出现在何时,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晚清学者张国常在《重修皋兰县志》(以下简称《县志》)里有如下记载:

邑俗以大木联属,纵横二、三丈,呼为木筏;以牛羊浑脱为囊,其数或四或八或十馀不等,上用围,一二寸小木数根相联属者,呼为棑子,亦名皮筏。盖即“小曰桴”之意,所以别于木筏也。(卷十一:《方言》)

此《县志》完稿于十九世纪90年代,从它所述皮筏的形制来看,那时的皮筏子已经跟今天的皮筏子没有什么区别,当时制作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由此看来,早期的皮筏子应该比这要原始,时间要早得多。

那么,黄河兰州段上的皮筏子最早出现在何时呢?有没有其他史料供我们推测呢?这里有两条旁证的史料。

其一:壬午春,余奉甘二月,(黄河)冰解……迩夏桥(指明代修的黄河镇远浮桥,位中山铁桥东)废时,渡河者皆泛牛皮鸱夷、牲口浮水而过者。水势湍激,每激下数里不止,人畜间有淹没者,以致逡巡畏渡;阻滞急递亦复不少。

((清)齐世武:《天下第一桥记》)

齐世武在康熙四十年任甘肃巡抚,壬午是康熙41年(1702年), 鸱夷,又称浑脱、革囊,是掏空了肉和骨的空壳兽皮,去掉毛后,经过油浸、鞣制后成为可以充气的皮囊,兰州人称为皮胎,如羊皮胎、牛皮胎。齐世武所说的“牛鸱夷”就是牛皮胎,给它充气后扎紧进气口可以抱着它浮水,作用相当于救生圈。从齐世武的记载来看,在公元十八世纪初,兰州城关区一带是没有皮筏子作为黄河上摆渡工具的,否则在浮桥被毁后,连那些带着紧急文书的“急递”们也只好望河兴叹了。

但是另一条史料却使我们发现,在十七世纪后期,兰州西边的达川一带已经有了用以运送作战部队的比较原始的皮筏子了:

康熙十二年二月初五日,叛贼王辅臣使伪总兵赵士昇犯兰州……城遂陷……贼断河桥以守。23日,西宁总兵王进宝率兵由间道至张家河湾,拆朱氏屋材,结革囊为筏,夜渡黄河,大破贼于新城(原作者按:王辅臣之变,兰州失陷及收复,凡六阅月。)

(《重修皋兰县志·历代兵事》)

张家河湾在西固区达川。王辅臣,清初叛清归附吴三桂,驻平凉。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已经会用木材“结革囊为筏”用来渡黄河了。当然这种皮筏是相当简陋粗糙的,但这足以说明,当时(康熙12年,即1673年)在兰州西部的人们已经知道并且会制造皮筏了。有趣的是,过了三十年后,即齐世武任甘肃巡抚时,城关区一带的人们过黄河还只能抱着牛皮革囊浮水。这样看来,城关区一带的黄河上出现皮筏可能要到十八世纪中期以后了。

皮筏子不仅能作短途的客运、货运,而且也能用作长途客货运输。近人谢彬在其所著的《新疆游记》中曾有过“夏秋黄河冰解,恒有皮筏自西宁载粮食顺河而下”的记载。据说末代陕甘总督长庚辛亥革命在甘肃成功后就是乘坐皮筏子逃往银川的。最叫人称奇的是一位叫许承尧(1874—1946)的学者在其诗作中自述的一段乘坐皮筏的经历和感受:

缚牛皮架为簰,顺河流由兰州赴包头镇,同行者期余于中卫。余自兰州迂道平凉,经固原兼程赴之。登簰甚适,闻水声拈此:

清波容与紫波明,饭软茶香爱嫩晴。

绝似新安舟上住,梦回枕侧过滩声。

(《疑庵集》)

文中所说的“簰”就是《县志》所说的棑,音排,就是皮筏子,他们乘坐的是临时新做的皮筏。这首诗的小序中说,他跟友人相约去包头镇(当时属绥远省,今属内蒙),友人乘皮筏从兰州出发,而他则先从陆路去平凉,然后经固原直奔宁夏中卫。在中卫的黄河边跟友人相会,然后同乘那架牛皮筏子驶往包头。看来他们乘坐的筏面大,浮力也大,不但能行驶千里多路,而且也能在上面生火,烹茶做饭,甚至可以躺着睡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愉悦自得的心情。

那时候,黄河河岸上、河面上筏子随处可见,乘坐也十分方便,筏夫(那时兰州人称他们为“筏客子”)大多识水性,知水情,驾驶技术娴熟高超,因此,坐上筏子比较安全。兰州皮筏子在国内享有盛名。许多名人学者来到兰州,总要坐坐筏子,体验一下在黄河上漂流的乐趣。二十世纪40年代,著名言情小说家张恨水、国民党政府要员蒋经国来兰州考察时都坐过皮筏子,50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坐筏子到雁滩参观过。他们都曾在自己的游记里介绍过兰州的皮筏子。至于兰州本地人坐着筏子过黄河、走远路,那实在平常得很。二十世纪40年代,笔者常常跟着父亲到黄河北去探亲访友,祭扫祖坟。1952年,我曾随姨夫坐上羊皮筏子到下游几十里外的响水子(榆中县地名)办过事,体验过一回筏子驶经桑园峡时摇摆颠簸、浪花飞溅的惊险场面。

大约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黄河上开辟了一条由今通渭路北口通往黄河北岸庙滩子砂沟口的水上汽船航线,从此以后,黄河上的皮筏子就逐渐消失了。近几年来,黄河上又出现了皮筏子的身影,不过这时期的皮筏子已不再是往日那种客货运输的交通工具,而成了人们体验水上漂流的一种娱乐工具。

新闻推荐

纳税人的满意地税人的追求 皋兰县局多措并举优化服务环境

【本报讯】 皋兰县地税局近年来坚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从严教育和管理干部,引导干部增强税收服务意识,树立了“纳税人的满意,地税人的追求”的税收新观念,多措并举,优...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兰州皮筏子)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