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兰州日报》载,兰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进入冲刺阶段,消息读来令人振奋。兰州历史悠久,黄河文化、民族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交融荟萃,有影响的杰出人物代代不绝,他们不但有很高的政治、文化成就,而且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为官清廉”。这些杰出人物的不凡业绩,为兰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黄 谏 字廷臣,号兰坡,明朝人。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高中一甲第三名,即科举探花,是兰州人取得功名最高的一位。为官期间,由翰林院编修迁侍读学士,秉持“生民悉免于鱼鳖”的民本理念,在因故被贬为广州府通判之后,讲学兴文,从游者甚众。黄谏为官清廉自律,朝廷几度派他出使安南(今越南),议定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的外交礼仪。在圆满完成肩负使命的同时,他谢绝安南国给予的多项馈赠,展现了大国使臣的泱泱风范,受到对方由衷的尊敬。
段 坚 字可大,号容思,明朝人。他“早岁受书,即有志圣贤”。明景帝景泰五年(1454年)考中进士以后,历任山东福山县知县、莱州知府、河南南阳知府等职。他一生奉持儒家“爱民”、“仁政”、“洁身”等正统思想,清廉自守、严肃吏治,创办书院、发展教育,所到之地“政教大行”、“吏不敢欺”,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他在南阳为官九载,因病辞职归乡时“行李萧然”,仅有“祭器、书卷十数箧”,因而引得士民百姓遮道相送、号泣挽留。在他病故后,南阳百姓建立段氏专祠,“塑像为祖”,以志纪念。
彭 泽 字济物,号幸庵,明朝人。幼时受外祖父段坚启蒙,志存高远。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考中进士,初授工部主事,后迁刑部郎中。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有豪强杀人,按律当斩,但有宦官出面说清。彭泽置之不理,坚持依法处置。弘治十三年出任徽州知府,在地方上兴利除弊、倡导文教,世风为之一变。正德三年迁浙江按察副使,坚持惩恶扬善、赈济灾民,兴修水利、整顿盐务,稳定了社会秩序。在后来的从政生涯中,彭泽几落几起,最终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是兰州人位至三公的第一人。他一生清忠正直、廉洁自律、刚正不阿。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宦官干政、特务横行之际,但他面对阉党的利诱不动心,面对锦衣卫的胁迫不变色,特意在后堂备棺材一口,以表明随时准备舍生取义的决心,这就有效的慑服了邪恶势力,被民众敬称为“彭爷”。
邹应龙 字云卿,号兰谷,明朝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考中进士,初授行人(明代掌管颁诏、册封、抚谕、征聘等事务的官吏),后擢拔为御史,职掌弹劾纠察之司。他任此职期间,正是大奸臣严嵩、严世蕃父子恶人当道、横行无忌之时。邹应龙作为封建社会少有的铁骨诤臣,义无返顾地同严嵩父子展开了殊死搏斗。他有勇有谋,抓住嘉靖皇帝对严嵩有所疏远的时机,依靠阁臣徐阶等人的支持。“打蛇打在七寸上”,果断上表集中火力弹劾严世蕃种种骄纵不法、强取豪夺、贪淫过甚的罪行,响亮地提出“请斩世藩首悬之于市,以为人臣凶横不忠之戒。”这道表章引起嘉靖皇帝的重视,他当即下诏令严嵩致仕(退休),严世蕃下狱审讯,后来被处死,一时大快天下人心,邹应龙也成为成就最卓著功勋的兰州人。后来,邹应龙不改刚正忠直的本色,因规谏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冯保“僭肆”获罪,遂被削职为民,在忧愁困苦中辞别人世。直到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年),经陕西巡抚王璇上奏,朝廷方下诏“命复应龙官,赐祭葬”。而这时的邹家,“遗田不及数亩,房不过数楹,典恤未被,朝野所恨”,这就是邹应龙一生为官清正廉洁的真实写照。
秦维岳 字觐东,号晓峰,清朝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考中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国史馆编修,后任都察院江南道御史、兵科给事中等职。他虽贵为翰林,但生活清贫,朝服破了用宣纸粘补,然后染上蓝色。嘉庆皇帝察知此事暗记于心,遂派他出任湖北盐法道,后又署(代理)布政使、按察使等要职。在任期间,秦维岳整肃吏治、裁汰陋风,刹住了贩运私盐、盗铸制钱的歪风。同时大兴教育、奖掖人才,率先捐出养廉银创办江汉书院、勺庭书院,倾力革除宿弊、为国举贤。在他因守制回到故乡兰州的二十年里,坚持不懈地办学兴教、培育人才,再次带头捐银创建五泉书院并担任山长。在长期教书育人过程中,他严格要求学生做到德才兼备,“先品行、后文学”,培养出张廷选、陆芝田等一大批有为之士。秦维岳晚年倾尽心力、旁征博引,严加考证、精心编纂,完成了《皋兰县续志》的起草工作,为保存发扬兰州历史文化留下了真实可信、洗练优美的第一手资料。秦维岳一生不沾官场陋习,他的结发妻子病故以后,终身再未续娶,其高风亮节至今令人嗟叹,被誉为一代“循吏名儒”。
吴可读 字柳堂,清朝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吏部郎中、河南道监察御史等职。吴可读一生风云跌宕、名播朝野,两道著名奏疏奠定了他的清流铮臣代表地位。一是敢于逆众议而上,奏请各国使节觐见皇帝时“不必令各国使官跪拜,以示无所不容,不屑与较之意。”由于他的意见情理允当,朝廷虽不情愿也只得采纳,这就去除了中外交通的一大障碍。二是面对畏敌如虎、龟缩在张掖不敢进击,坐失新疆大片河山,但却大肆滥杀百姓冒功请赏的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吴可读拍案而起、笔挟风雷,毅然奏劾成禄“有可斩者十,不可缓者五,”终于使成禄被判死刑。当朝廷有意袒护成禄时,吴可读再次奋笔直书,“奏请皇上先斩成禄之头,悬之藳街,以谢甘肃百姓。再斩微臣之头,悬之成氏之门,以谢成禄,”以必死的大无畏气概,终于把成禄推上了断头台,而他自己却因此触犯同治皇帝险些丢了性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吴可读不因言获罪而一改初衷,1775年同治皇帝早夭,慈禧太后为巩固垂帘听政的一己之私,一改“子以传子”的祖制,选定同治皇帝的堂弟载湉继承皇位。面对这一重大变故,官复原职的吴可读做出了惊世骇俗的政治壮举。他依靠申请来的差旅费补助,参加完同治葬礼之后,怀藏“奏为一死泣请懿旨,预定大统之归,以毕今生忠爱事”的遗奏和绝命诗一首,在蓟州三义庙从容服毒自尽,用生命为代价完成了匡扶正统的抗争。吴可读“尸谏”极大地震撼了清廷,慈禧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他本人则得到了朝野一致的高度赞誉。
王树中 字建候,号百川,又号梦梅生,清代末期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进士。初任安徽太和县令,针对该县地势低洼水患不绝的实际,亲自察看地形通盘规划,动员全县疏通境内河道、建造堤坝,彻底根治水患并且消弭了乡民因此争讼械斗的根源。他秉公执法,“不稍以势利曲”。面对洋教士的干扰大义凛然,坚持惩罚触犯法律的教民,维护了国家尊严。
他两度临危受命,在大灾饥荒之年任亳州知府,废寝忘食、昼夜操劳,多方筹集赈灾物资,设立粥棚和养病所,帮助全州百姓渡过难关。他爱民如子、重视教化,为匡正太和县民“健争讼”的恶俗,每逢坐堂“如老妪之道家常”,对县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明白争讼不休的危害。经过一年多努力,太和县每月诉讼案由数百起下降到十余件,大大改善了当地风气。他经常深入民间访贫问苦,自购图书分赠给贫穷生员,与父老生徒共进豆粥、共话家常。任太和县令八年,与当地民众“宛然有家人父子情”。王树中的清正廉明深受士民拥戴,皖人呼之为“王青天”。乡里坊间闻听他的到来,便“奔走欢欣,以望见颜色,得闻片语为喜”。辛亥革命以后,王树中任甘肃省军府参谋,旋即升为道尹。1915年奉命巡视各县,一年中走遍全省76个县中的大半。其间不避繁难、呕心沥血,终致积劳成疾,于次年9月病故,年仅49岁。王树中用毕生精力实践了他“只问苍生,略无瞻顾”的信念,是兰州人里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官典范。
能够涌现这么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著名廉吏,值得兰州人民为之自豪。先贤们的感人事迹,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也是兰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今天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兰州历代政治、文化名人个个都是廉吏,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文化现象。充分发掘这一特有资源,有利于改善兰州城市形象、提高兰州知名度;同时也有利于吸收历史传统中的精华,更好地发扬新时代“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和“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把兰州建设成更加繁荣文明的美好家园。
新闻推荐
城关区“法制宣传周”暨“平安建设宣传”昨启动 20万份资料向市民宣传平安建设
本报讯12月4日,是第十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为了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加快推进依法治区进程,促进平安和谐城关建设,当日下午,城关区在东方红广场举行“法制宣传周”暨“平安建设宣...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