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绪】《重修皋兰县志》载,萃灵寺明肃藩建,同治间毁。那么它始建于何时?史志失载。它不可能建于明初,因为当时明朝刚征服饱经战乱的陇右,人口稀少,经济凋敝,而且残元铁骑不时侵扰,肃王无力修建寺院。晚明也不可能,因为当时肃王已无权力,只能躲在肃王府里享乐,同时因官府横征暴敛,导致到处农民起义,无暇修寺。因此,萃灵寺最有可能是在政治、经济相对平稳的明代中叶修建的。
萃灵寺在今榆中县来紫堡黄家庄和施家巷道之间,寺北约百米左右即是平顶峰,葬有11座肃王墓,其中的两座肃王墓正对着萃灵寺。这表明萃灵寺的修建与肃王墓有关。众所周知,历代肃王均好道,建有金天观、天齐庙等道教观庙,但也不排斥佛教,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肃府所撰《重修龙泉寺记》谓:“洪惟我朝,以圣道治天下,薄海内外咸归于伦理之中,至于释教而亦不废焉者,盖不没其为善之本意耳。噫!世之事佛者,夫人秉彝好德之良心也。使其以事佛之心,而为好善之心,勤循天理,而不间以人伪之私,则事皆为善,而积有余庆矣。”可知肃王认同佛教的“为善之本”,人皆为善,则能达到“积有余庆”的境界,也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意思,多做善事,就能泽及后人,可使子孙连绵不绝。因之,也建有佛寺,萃灵寺就是一个例证。而且,萃灵寺应该是肃王墓建筑群的有机组成部分。春秋佳日,肃府王孙祭祀列祖列宗时,想必也要进萃灵寺上香祭拜,祈求佛祖保佑其子孙安康无恙。
萃灵寺毁于同治间之战火,其后重建,但具体年代失考。据宣统元年(1909年)皋兰县知县赖恩培所编《甘肃省兰州府皋兰县地理调查表》中《皋兰县东乡地理调查表》载:黄家庄位于县城正东,上五营正西,离(兰州)城50里。有居民24户,共165口。村内有萃灵寺、白马庙各一宇。蒙养学堂一所。这说明宣统时萃灵寺已复建。据当地老者说,至民国初年,还在建大殿、戏台,由士绅谈可模捐资。
萃灵寺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前殿,内塑四大金刚,亦即四大天王,分持琵琶、宝剑、龙、伞,用以护法;东西钟鼓楼;中殿,五间,塑接引佛,以引导众生入西方净土;戏楼,两层五间,面对正殿,逢年过节为佛祖唱戏;正殿,五间,塑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东西两侧为厢房。寺院规模宏大,主次分明。50年代,寺院建筑多被拆除,惟有前殿梁架尚存,改为他用。
山门以南是官渠,正是当年肃王出资为邸娘娘所开水渠,引苑川河以灌溉她的脂粉田。明代覆灭,朱氏皇权灰飞烟灭,邸娘娘渠则变为官渠了。朱氏萃灵寺亦由民间供养。再南则是长杨垂柳掩映的苑川河,河水充沛,白鹭飞舞。河两岸是一望无边的膏腴水田,多种水稻、烟叶。河边修渠引水,建有水磨坊。水击轮转,磨麦成面。妇女沿河洗衣,俨然江南鱼米之乡。
正因为这一带自然环境优美,物产富庶,方能供养偌大的萃灵寺,维持几百年的佛事活动,香烟缭绕,晨钟暮鼓,诵经不已。并且,在同治时焚毁后,不几年得以重修,佛光重照。抗战时日寇轰炸兰州,兰园小学迁入寺内,继续教学。1940年兰园小学迁回兰州,当地绅士施周丞先生倡导捐资兴办萃英小学,进驻萃灵寺,并题写校名,镌为砖额,招收当地儿童入校学习。1945年改为公办萃英小学,一直延续到如今的萃英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是肃王建萃灵寺所未曾想到的。
新闻推荐
为34位老人养老送终的“孝子”—— 李本河入选“中国好人榜”
【本报讯】李本河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记者近日从兰州市文明办获悉,优秀共产党员、皋兰县黑石川乡敬老院院长李本河正式入选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