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昔日,约略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兰州家常占第四位的食盐,是否“当年兰州老百姓吃的食盐主要就是八盘盐”(见本报2011年4月1日《兰州人最早使用的食盐——“八盘盐”》)?让我们看看史料。
据《明史·食货志》载,陕西有灵州(今宁夏灵武)大小盐池,漳县与西和井盐,行销临洮府等地,当时甘肃属于陕西省,兰州属于临洮府,可见兰州人未用八盘盐。清代,兰州食盐大致来自兰州北山地区。据张国常【光绪】《重修皋兰县志·物产》:“盐,白墩子产者有红、白二色,后者味佳。盐场堡产者粒细而白,名雪花盐。”白墩子在皋兰县红水分县,今属景泰县。盐场堡所产食盐,指堡北十来里的石门沟盐池、50多里的喇牌(今属皋兰县文山乡)盐池。还有骆驼运来的阿拉善旗擦可布鲁克盐池与雅布赖盐池的食盐。其骆驼队兰州人称之为“水烟骆驼”,因驼队将盐运抵兰州后,返程驮运兰州水烟,故名。
晚清至30年代,兰州人口增加,食盐需求量大,据1935年兰州中央银行潘益民所著《兰州之工商业与金融》第31节《盐业》载:“兰州去岁(1934年)存盐四百余万斤,本年(1935年)共运入白(白墩子)、条(一条山)、雅(雅布赖)、哈(哈家嘴)、青(青海)各盐约五百余万斤,值洋(大洋,银元)三百万元左右。而消耗之数,一月至六月,则白、条、雅、哈、青各盐共计约四百万斤,值洋二百五十余万元;七月至年底,约二百余万斤,值洋约一百二十余万元。”可见食盐消耗之大,食盐绝大多数来自白墩子、一条山、雅布赖。所谓八盘盐未曾计入其内,因为它每年只能生产四五百担(见《甘肃盐法志略》),每担为100斤,总共才四五万斤,比起兰州全年600多万斤的行销量,只算个零头。
史书还记载全甘肃省27个产盐之地,除漳县、盐官的盐井之外,均为盐池,包括租自阿拉善旗管辖的擦汗布鲁克池、雅布赖池等处的盐池。全省共分为27处食盐行销区域,供给兰州地区的有6处,即:“(一)蒙旗擦汉池盐在一条山设有仓廒,储盐备售,行销兰州及陇南、陕西。(二)蒙旗雅布赖池盐洁白味良,行销兰州、陇南及陕西、汉(中)、凤(县)一带。”“(七)白墩子池盐,稍含硝质,除供民食外,可采作制作兰州青条之水烟之用,多行销兰州、天水及青海之西宁,并陕西之汉中等地。(八)临夏池盐行销临夏全境及皋兰、循化两县乡间。”“(十六)哈家嘴等池盐,行销于兰州。”“(十八)八盘、达家川两池之盐,行销兰州、临洮等地。”从中可知,八盘盐仅仅是兰州众多食盐来源中的一种。
历来官方食盐专卖,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之一。据《兰州工商业与金融》载,30年代兰州共设经营盐业之店17家:东关有涌发盐店等4家;南关有云集祥1家;西关有乾盛店等3家;畅家巷2家;横街子、庙滩子、桥门街、新关门外、邓家巷各1家。资本最多者1万元(银元),最少者1千元,一般有5千元或两千元。这些盐店承受名目繁多的盐税,什么正税、中央附加税、保运税、印花税、磅亏附损,合计各种盐征税,每担(100斤),多则征4元多,少者征1元多。
那么生产八盘盐是否“将盐土用泉水浸泡几日” 云云(见《八盘盐》)?沈敬铭纂《甘肃盐法志略》(1930年铅印本)的记载,与此说有异:八盘、达家川“各有盐池一处,通称八盘盐池。”取盐方法是:“取咸土铺于地上,使受日光曝晒,一面浇以咸水,约六七次。一面于山间挖一小塘,塘之四面,外高耸而内低洼,如内向坡状;再将咸土堆于塘之一面或两面,又复浇水,使其徐徐注入塘内。最后始将咸水取出,放入盐池以内,约经三四日之日光曝晒方能成盐。盐色白,名曰白土盐。”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兰州人犹主要食用蒙盐、青盐,均为颗粒状,买回家,要用“姜窝子”捣为粉面状。1955年前后,方有国家专卖的粉面状食盐,装封在筒状的牛皮纸袋中,每包1斤,正中直排印刷“雅盐面”3个大红美术字,十分醒目。其原料是雅布赖所产食盐。
新闻推荐
1933年3月中共甘宁青特委在榆中县园子岔正式建立西北抗日义勇军。在义勇军迅速壮大的形势下,特委计划在兰州地区党的力量比较雄厚、条件接近成熟的国民党驻军中发动兵暴,以配合...
皋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皋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