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村庄?是庄园?还是度假村?从天斧砂宫右拐,沿山路前行便进入皋兰县九合镇钱家窑村,穿过村庄,记者的感受是惊喜和惊叹。这个316户人家1317人的村子,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于一身,整村推进项目启动三年来,已建成高架大棚和日光温室676座,户均2座设施农业,成为村民的“摇钱树”,不论村容村貌还是精神文化,这个靠设施农业脱贫致富的小山村已显示出其独特的气质。老村子迈出新步伐。
钱家窑村处于“两山夹一沟”,水浇地人均1亩多,大部分是旱地,对于传统农业来讲,“地利”条件并不算很好,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露地蔬菜和务工。但是如今,这种状况已经改变。2008年,钱家窑村以“田、水、路、林、村”为主体整村推进的设施农业项目顺利实施,从而走出了扶贫开发与产业建设“齐步走”的新路子。
“说实话,钱家窑村农民的富裕生活确实来之不易”。望着一排一排的高架大棚,钱家窑村党支部书记朱宗其显得有些激动。他告诉记者,经过努力与探索,把设施农业作为村民致富渠道,算是发展路子找准了,群众致富有望了,但种植技术和用水难的问题随之产生。为此,村党支部多次组织村社干部、党员、户代表走出去,请进来,看一看,学一学,同时邀请县、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科技培训,组织种植户代表赴省农校学习深造,村民在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受益匪浅。
春末夏初,早晨的空气中透着几分凉意,上午10时,钱家窑村村委会主任王道福钻进他的高架大棚开始忙碌起来,大棚里种植的辣椒绿荫荫一片,长势喜人。王道福共种植4个高架大棚和一个日光温室,收入十分可观,去年花10万元盖了10间新房,“现在,村里原来的困难户也靠发展设施农业有钱了,50%的低保户脱了贫”,王道福边掐苗边与记者交谈。
王道富告诉记者,为了让设施农业最大发挥经济效益,村上积极引进陇椒5号、航天系列等新优特辣椒品种6个,种植结构由深冬一大茬调整为早春茬、秋冬茬、深冬茬三茬种植模式,种植品种从单一的黄瓜、蕃瓜向反季节西甜瓜、西红柿、辣椒等多品种发展,生产的反季节瓜菜产量高、品质优,已形成一定的销售市场。积极与市、县水利部门联系,跑项目,争资金,设施农业用水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先后建成塘坝2座,清淤涝坝3个,铺压节水管道1.5公里,改造管道出水口20个,初步形成了“塘坝+涝坝”管网覆盖节水灌溉体系。去年,设施农业面积扩大,季节性供水和塘坝蓄水量供不应求造成作物育苗期缺水的紧急情况,村上果断决定,垫资为农户自来水浇灌,保证了群众利益不受损失。同时,多方筹资18万元,建成5000平方米的全镇第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不但解决了本村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吸引了邻村及周边乡镇部分村的群众前来交易蔬菜。
产业发展的势头,生产条件的改善,交易方式的便捷,群众尝到了甜头,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在钱家窑村被列为2010年全县设施农业示范点后,报名续建大棚的农户达100多户,216座大棚拔地而起,今年又有200座大棚即将投入生产。
“正是鉴于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的态势,九合镇菜篮子基地将建立于此。”随同采访的九合镇党委书记赵荣明说。
走进村委会的图书阅览室,面积不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在这里,村民可以学习想要的知识,开启致富的大门。与以前相比,钱家窑村脏乱差现象早已无处寻找,一条条红砖村道连通家家户户,一幢幢房屋掩映在翠绿树阴中……该村坚持每月10日开展群众性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在安高公路沿线栽植绿化苗木3000多株,新建垃圾台6座,在各自然村安装路灯120盏,通过整治,一个破旧的老村落重新焕发了青春,出落成一个现代新村庄。
钱家窑人,正以自己的智慧,底气十足地建设自己的家园,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征程上续写新的更加壮丽的篇章。
新闻推荐
向荒山要空间促进项目建设 皋兰引导企业开发利用荒山荒坡土地资源
【本报讯】 近年来,皋兰县按照“对接两市、承建新区、拓展空间、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把推进项目建设作为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抓手。“我们着眼符合国家产...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