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坐落在皋兰县什川镇黄河岸边的新农村接官亭村,48户刚从大山深处搬住新居的山乡人家,户户接连燃放花炮,载歌载舞,其高兴劲儿就像逢年过节似的。为此,皋兰县什川镇政府还特意在新建的新农村文化广场举办了异地搬迁扶贫项目竣工暨入住仪式。
接官亭,出门皆山。自古以来曾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这个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小山村,由于地处山大沟深,进出一趟至少得花费一、两个时辰,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多以一家一户养山羊为主业,老人就医、孩子上学、出山购物多有不便。搬出大山,摆脱贫困,一直是当地老百姓心头的一桩心愿。
水泥铺设的村庄道路,“一坡水”砖木结构建造的农家新院落,做饭不用柴火的沼气池,清澈见底的入户自来水、讲究时尚的卫生厕所……占地25亩、投资500余万元的接官亭村异地搬迁新农村建设配套设施,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舒心和惬意。
当天,我们来到皋兰县什川镇接官亭村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点。在镇长南琴霞的引路下,大山深处的农民或笑脸相迎,或热情招呼,喜悦、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听说村里今天集中搬迁新居,六十开外的魏直明老人,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这些天他每天从20公里外的旧居住点来到新安置点,他要提前享受搬新家的幸福感觉。
“我与新中国同龄,活了这么大岁数,做梦也没想到今天在党的生日前夕就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我们这个新安置点有48户人家,都是一字排开新建的房子。”魏直明兴奋地比划着、述说着。
走进魏直明老人新建有5间64平方米大的农家居室,客厅内宽敞明亮,卧室里干净整洁。用花草鸟语图案镶嵌的瓷砖贴面,显示出了主人家的品味对新生活的热爱。老人乐呵呵地说出了他的感受:“新安置点水电齐全,路修的平平展展,卫生所、篮球场、健身场、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啥都有。占地不多功能多,造价不高品味高——老人对搬迁新居的好处作了最直接的描述。
魏直明所在的什川镇接官亭村,是皋兰县实施异地扶贫搬迁的重点村社,辖48户、232人。目前,大部分农户已搬住像他家一样的“一坡水”新院落。“一想到一家三代就要住进新房享受好日子,我有时晚上就高兴得睡不了觉。”魏直明说。
“现在的好日子做梦也没想到。”魏直明说,村里以前最好的房子就是土坯房,“现在全是崭新的砖瓦房”;以前,吃水靠“三马子”拉,点灯用煤油,手机无信号,电视没图像;去趟兰州城和县城,还得赶早坐“三马子”来到镇上坐车,“现在搬到村中心后,坐班车上兰州、进县城也就半个小时的功夫。”
魏直明接着说,最让人担心的是夏天下雨行洪天气,村民们不仅进出不了村庄,还担心山体滑坡,弄得庄户人家提心吊胆。还有,村民们若要是有个急病之类的,只能用“三马子”往外拉,有时小病也就耽搁成大病了。现在,“卫生所就在眼前,看病很方便。由此看政府很在意我们。”
为此,魏直明特意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副大红对联:“安居工程顺民心,异地搬迁颂党恩”,横批“乐享盛世”。
“我来给你们算几笔账。”魏直明双手扳着指头,这房子花了大概5.6万元,搬迁户每家才掏了3万过一点,剩下的镇上整合扶贫、城建、新农村资金全给农户补上了。再说,新居住地地处“天心地胆”,视野开阔,空气也新鲜;像我家这院房屋,对外要卖到16万元哩!
异地搬迁安置点的产业怎么发展,政府在之前都是有规划的。据什川党委书记魏孔毅介绍,异地搬迁还让以前进城务工不种地的人家也开始种地了。山坡地栽上优质桃树,水地种些甜瓜和茄辣,虽说造地及配套贵一点,但由一年的“一茬田”变成“多茬田”,农民还是能挣钱的。下一步,县镇还将加大基础设施、支柱产业、能源建造、村容村貌和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力度。过不了一、两年,这里一定会呈现出欣欣向荣新农村的美好景象。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接过林权证,62岁的袁维仁高兴得手有些颤抖,“这次林权制度改革,山地分到了我们农民自己手中,这是继土地承包制后国家为农民出台的又一次改革,以后我们就成了...
皋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皋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