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兰州,风和日丽、瓜果飘香! 70多年来,以白兰瓜为代表的金城“农”字号品牌托起了兰州“瓜果之城”的美誉!而这一美誉作为兰州的“第一张名片”,曾经繁华过,曾经落寞过。几度春秋,几度沉浮。如今,除了白兰瓜、安宁桃依然芳香四溢外,七里河的蛇果,永登的红提葡萄,榆中的油桃,红古的草莓、木瓜,西固、皋兰的红枣等等,又为瓜果城锦上添花……经过多年的精心呵护和培植,随着瓜果品种的改良换代、技术的推广更新、种植的规模扩大,兰州瓜果品种越来越丰富———
历史
曾经辉煌曾经失落瓜果名城浮浮沉沉
瓜果香金城。说起兰州的瓜果发展史,是道也道不完的,最早的莫过于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安宁“仙桃”了。从明清开始时,就有兰州的桃品作为贡品的记录了,而清代安宁的桃园会就已经开始了!有诗赞:“我忆兰州好,当春果足夸。灯繁三市火,彩散一城花。碧树催歌板,香尘逐锦车。青青芳草路,到处酒帘斜。”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兰州的瓜果产业进入了鼎盛时期,那个年代兰州瓜果种植面积达两万多亩!”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瓜类科技研究推广站站长张延河高级农艺师说起当年,忍不住自豪感油然而生。每年进入夏季瓜果上市的季节,瓜、果、梨、桃品种多样,质高味鲜,许多来兰州观光的人,或品尝兰州特色的水果,或是捎些兰州瓜果带给亲人尝鲜。
张延河随后不无遗憾地对记者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品种的退化、市场的萎缩、外地瓜果的涌入、种植面积的缩小等诸多原因,特别是技术的落后使兰州的瓜果业从鼎盛跌入了低谷。兰州“瓜果城”美名受到了严重挑战!
就拿白兰瓜来说,品种退化非常严重。当时白兰瓜都是自然留种,加上许多水利工程的竣工,改变了白兰瓜主产区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生产格局,适宜于旱地种植的白兰瓜面积因此大为缩小,而且因为旱地改水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也同样增加了。白兰瓜在生长后期,常常因为“病毒病”而枝叶枯死,不能保证瓜的正常成熟,从而造成了瓜的品质下降。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瓜果生产的影响也很大。”有专家这样说,在上世纪80年代,望眼安宁,片片桃园春天桃花盛开,秋天果实累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桃产区面积逐步萎缩,目前亦不足6000亩。果品生产基地面积缩小,加之外地桃品的不断渗入,安宁桃市场受到巨大的冲击。而曾经葱郁茂盛的兰州雁滩忽然之间已被钢筋水泥的高楼所淹没,不复苹果满枝的田园景色。与此同时,由于种瓜种果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益,青壮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一些果地瓜地被撂荒。
长期从事瓜果生产技术研究的专家甘肃农大陈佰鸿教授,这样分析当时兰州瓜果业的状况:农产品特别是瓜果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兰州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并不是很理想,这必然成为瓜果生长的不利因素,这是“天时”。同时,由于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加大,虽然瓜果产量大幅上涨,但是瓜果品质有所下降。长期使用化肥,不使用有机肥料,耕种土质有机质含量会不断降低,在这样的土地上种瓜种果,时间长了,品种必将退化。这算是“地利”。在“人和”方面,由于兰州耕地面积少,大都是分散种植,一般情况下种植瓜果不足以养家糊口,这就决定着劳动力的投入数量和质量都在降低。特别是生产劳动力投入严重不足,往往是青壮劳力外出打工,家中老人孩子对新技术缺乏敏感,导致生产技术不高,经济效益也不佳。
品种退化让兰州瓜果不再香甜,耕种面积缩小导致了兰州瓜果生产形不成气候,栽植技术的落后脆弱了兰州瓜果的市场竞争力,不可否认,上世纪90年代中、末期,兰州瓜果城陷入到一个尴尬的境地,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寂寥和失落。
破题
引新品种推新技术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振兴,这是必然选择。在省市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兰州林果业走上一条长达10多年的重塑形象之途。让科技引领产业的发展,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成为首要举措。
记者最近来到皋兰县什川镇采访时,所见所闻,真正令人体会到科技的力量。泥湾村是兰州白兰瓜的主产区,目前有4000多亩,年产白兰瓜24000万斤。为了优化白兰瓜品种,村上成立了皋兰丰苗白兰瓜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50人,是一家集育苗、种植、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全部社员种植新品种台龙二号,年产白兰瓜100多吨。据合作社负责人马乐梅介绍,与老品种雪龙、玉娇龙、银帝、丰田七号等相比,台龙二号大小个头和老品种无异,但含糖量高,口感好,现在农民已经非常认可这些新品种。马乐梅说,新品种最大的优点就是抗病性好,口感品质、产量都比旧品种好,销售价格目前地头现收的每斤3元,超市每斤6元左右,价格的提升,大大提高瓜农的收入和他们的积极性,对于经销商来说,他们也非常认可这种新品种,现已远销广东、上海、福建、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市。
据皋兰县农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三膜一砂”等多种形式的保护地栽培,使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原来的黄河沿岸、河谷地带向山区沟壑平台地延伸。特别是2000年以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皋兰相继建成了一批白兰瓜设施栽培基地,什川镇的上下泥湾,水阜乡的长川、老鹳等村发展尤为迅速,白兰瓜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万多亩,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全市开始对老果树进行技术改造,以解决品种退化的危机。”市林业局种植业处处长张守忠告诉记者,当时城关区的青白石、安宁的沙井驿、七里河的崔家坪等大面积引进红富士苹果,但由于没有掌握先进种植技术,种植密度太大了,效果不理想。2005年市林业局从北京专程邀请日本果树专家末勇五雄指导果树栽培,5年来采用果树高光效大改形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对全市老果树进行改良。这一项目完成后,全市安排了5000亩老低产果园进行试点改造,改造中技术人员指导果农采取隔行、隔株剪疏的措施,每亩从110株减少到40株果树,并且将老果树所有大枝都剪除,形状改变适于吸光。张守忠说,“没想到这一技术当年就见效了,果品产量不减、品质更优。”而七里河区的崔家崖,已成为兰州市苹果生产的后起之秀,引进的“新红星”苹果,栽种面积已达到2600多亩,年产量可达1800多万斤,果品的经济收入达3600多万元。这里生产的“新红星”苹果,完全可以和美国的“蛇果”相媲美,并远销到尼泊尔、印度等国家,深受当地消费者的欢迎和青睐,成为目前兰州水果出口的“当家花旦”。
而为了让农民真正掌握实用技术,自本世纪以来,由政府主导,兰州市众多农业科技人员走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对老的瓜果品种进行了改形修葺、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摘叶转化、人工嫁接,瓜果品质逐年提升,效益更突出。
“在振兴兰州瓜果业之路上,科技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张守忠如是说。
现状
瓜果品种目不暇接农民增收喜笑颜开
6月15日,记者在箭道巷、民勤街、贡元巷等蔬果市场看到,铺台上摆放的瓜果琳琅满目。正在购买西瓜的李维成对记者说,作为地道的兰州人,以前以“瓜果之城”美誉为荣,前些年各地瓜果充斥兰州市场,虽然选择余地大了,饱了口福,可是兰州“瓜果之城”的美誉却被一些人淡忘了。现在好了,正宗的兰州瓜果一年四季都吃上了,咱兰州成了名符其实的“瓜果城”了!
记者近日在红古、榆中、皋兰、七里河、永登的个别村镇采访时发现,“老字号”的苹果、西瓜、白兰瓜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四美女神”李子、“一边倒”油桃、“金星一号”西瓜、红提葡萄
……光听这些名字就会让人流口水。
“瓜果王”——红古花庄镇农民薛守诚的一席话倒是证明了当前兰州市瓜果品种的多样性和特色性:“想不到在咱大西北也能看到南方瓜果!”薛守诚很是得意地对记者说,用科技手段引种、用科学方法管护,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就会成真。由于西北土壤半沙半土的特性,这些果蔬的含糖量等指标甚至还优于南方水果,在口感上别有一番风味。
兰州瓜果品种越来越丰富,农民增收的笑颜越展越开。
记者在位于湟水谷地的红古区采访时了解到,该区特色果品基地面积达到2.26万亩,其中苹果面积达1.27万亩,西甜瓜面积810亩,草莓面积2095亩,核桃面积达6000亩。果品年产量达4077.6万公斤,西甜瓜产量达250万公斤,草莓产量386万公斤。农民从林果业中获得的收入人均达60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3%。尤其是木瓜、雪桃等为主的反季节果品在日光温室的种植成功,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特色果品产业的发展。
在红古区花庄镇,靠种植西甜瓜走上富裕路的菜农张维珠告诉记者,红古的西甜瓜种植已有好几年了,但从种植面积上讲最大的还要算河嘴村。据了解,河嘴村现在几乎80%以上村民都种西甜瓜,有的一家甚至有好几个大棚。这几年光靠种植西甜瓜,全村人均增收突破2000元,种植西甜瓜已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一条主要途径。花庄镇干部李存告诉记者,红古的西甜瓜是随着日光温室的发展而形成规模的。前几年,政府为鼓励农民发展日光温室,采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信息引导的办法,坚持联片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区政府为修建日光温室的村民每户每棚补助2万元,并协调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服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河嘴村日光温室已初具规模,成为全区重要的西甜瓜和蔬菜基地,目前镇上的日光温室已达300多亩。他说每亩平均产量按3000多斤估算,以目前市场价格计算,每亩一茬收入就达7000多元,全镇300多亩,一茬收入就能突破200万元,按红古区目前的种植面积,单西甜瓜这一项全区一年的收入至少就能达到500万元。目前联片种植的西甜瓜已成为红古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而在榆中,今年共发展特色经济林3700亩,油桃、大接杏等经济林产业已经成为榆中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6月12日,记者来到榆中县小康营乡,一看,洪亮营村的百余个油桃大棚“歇业”了!经过两个多月的热闹,这个村一年内最忙的日子被人去桃也尽、空留枝头闲所替代。“今年的长势喜人,价格也比往年要高出许多。”小康营乡洪亮营村村支书洪惠春对记者说,这与种植油桃以前相比,农民的收入进入了“天文数字”时代。
前景
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优质瓜果规模生产
“目前兰州市林果业完成了转型升级,种植面积也在逐年稳步增长。全市现有规模的经济林基地有9个,8个县区各有特色。”张守忠向记者介绍说,其中七里河崔家崖、彭家坪“新红星”苹果基地有3000多亩苹果,亩产在7000公斤左右;秦王川大接杏基地已完成2万亩;永登柳树红提葡萄8000多个棚已经成为规模;皋兰10万亩的旱砂地红枣已完成1万亩;红古马家台2万亩核桃基地……兰州的林果业已经走上了良性循环之路。而瓜类生产,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瓜类科技研究推广站站长张延河对记者说,随着全市设施农业和高原夏菜技术的推广,瓜类通过错峰种植、农间作种植、嫁接种植、大棚化种植已经走上了规模化生产,据悉,目前全市瓜类种植面积也只有6.5万亩,规划在“十二五”末,全市瓜类种植面积达6.8万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全市将继续通过基地先行、龙头引领、品牌提升、创新带动和政府推动五大战略部署,重点发展特色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特别是优质果品的发展,将以西甜瓜、一月红提、核桃、红枣、枸杞、大桃李等产业为重点,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提升品牌影响力,强化市场开拓与销售;提升加工品质和档次,推进种植面积的稳步上升。通过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升级换代、生产与市场对接,把农产品生产从“以生产定市场”向“以市场定生产”上转变。
而对兰州瓜果业的振兴和发展,甘农大农学院陈佰鸿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一,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力度。其二,要提高生产技术,这包括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同时完善农业生产设备和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技站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深入田间地头和农业产业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其三,瓜果重点市场应重新定位。兰州市的消费量很大,由于种植面积有限,外销运输成本加大,不如增加本地市场销量,和本市的消费特点相结合,拉长产品供应期,销售应以兰州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瓜果应定位在兰州本地。其四,在瓜果种植销售上,应建立产供销结合的新的产业化运行机制,那就是生产基地+农户+企业,同时农民协会作中介,由协会代表农民的整体利益与企业衔接,指导农户有计划的生产。这包括两个方面,计划配种和市场运作的计划。为农民赚回最大利益,这样种植瓜果农民被激发起积极性,也会促进兰州瓜果生产、销售的复苏。
新品种带来新视野,新技术带来新希望,兰州瓜果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兰州瓜果城的再塑之路走得越来越顺畅,越来越宽阔……
□记者杨贵智董永前文/图
在上世纪中叶,青白石白兰瓜,安宁桃,皋兰西瓜、冬果梨,雁滩苹果这五颗“金果”托起了兰州瓜果城的盛名,那时的辉煌依然留存在如今40岁以上土生土长的兰州人的记忆中……
白兰瓜——
早在1911年,欧洲“罗马甜瓜”传到美国加州后被冠以“香露甜瓜”的美称。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美国农学家)到前苏联参加盟国会议,取道兰州,来探望他的早年异国同学张心一(时任甘肃建设厅厅长)发现兰州的自然条件很适宜栽培“香露甜瓜”。回到美国后,华莱士便给张心一寄来了瓜籽,于是,这种“香露甜瓜”便在兰州繁衍了起来,人们因此便将这种瓜称为“华莱士”。随着时代的变化,由于种种原因,加之这种瓜瓜皮纯白且生长在兰州,所以在1952年,省政府批准将“华莱士”改名为“白兰瓜”,这个名称也就沿用到了今天。兰州的“瓜果城”之名也就此而生!
冬果梨——
兰州的梨有30多个品种。其中著名的有冬果梨、软儿梨、酥木梨、长把梨、吊蛋、马奶头等。而最负盛名的便是冬果梨,其特点是个大皮薄、汁多肉脆,甜中带酸,贮藏期很长。入冬后,将核掏去,加入冰糖、花椒、贝母等,用文火煮透,叫“热冬果”,是兰州冬季名小吃,连汤带梨食之,解渴消寒,清热化痰止咳。软儿梨,初熟表皮呈黄绿色,果肉呈水白色,其吃法独特,需待入冬冰冻后才吃。冰冻后梨呈红褐色,果肉化为果浆,解冻后吸食之,酸甜可口,美不可言,并能清火去毒,帮助消化。
西瓜——
兰州已有300多年种植西瓜的历史,出过不少良种。1984年,兰州农作物科学家何荣素培育成功的“pz”西瓜,跻身于全国西瓜良种行列。1988年经改良的“pz”西瓜改名“金花宝”,并在全国西瓜评比中夺魁,荣登全国“西瓜王”宝座。
苹果——
上世纪50年代,兰州雁滩盛产的苹果个大色艳,香甜可口,远近闻名,为兰州这座“瓜果之城”增添了不少光彩。
如今在红古、榆中、皋兰、七里河、永登的个别村镇,“老字号”的苹果、西瓜、白兰瓜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四美女神”李子、“一边倒”油桃、“金星一号”西瓜、红提葡萄……
新闻推荐
盛夏七月,正是兰州市时令新鲜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日前,在皋兰县西岔镇阳洼窑村露地蔬菜绿色防控示范田旁边,村民杨秀菊一家正在分拣装箱刚刚采摘的甜豆,旁边等待装车的是专...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