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乡传来消息说,河口老街要恢复重建鼓楼。万事俱备,不久即可破土动工。这个消息,让我高兴不已。
对于生养我的这片皇天后土,常怀感恩之情。对家乡这片土地上积淀的深厚文化,常怀敬畏之心。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如河口鼓楼这样完整保留的遗址遗存,已屈指可数。恢复它的原貌就更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河口老街鼓楼的遗址,不仅存在着历史符号,而且也保存着河口的文化记忆。它既属于河口历史文化街区的地理空间,也存活在人们的心间。让记忆中和历史中的河口鼓楼,在现实中重现,让历史走进现实,让现实照亮历史,这不仅能恢复消逝了的美景,而且也能盘活河口历史文化的载体,使河口老街焕发出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韵味。
河口街也叫“庄河堡”。这个“堡子”不同于一般的城堡,却很有明清风格,它的建筑颇有点城市的规模和气魄。所以过去人们把河口街称为“河口城”。河口城池初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建成于同治6年(1868年)。河口城池以东西街道为中轴线,钟鼓楼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坐东面西。它也是东西街道的分界线。鼓楼以东为东街,长122米。鼓楼以西为西街,长209米,鼓楼高约12米。分上下两层,砖木结构。楼上供奉财神关公的塑像,高约两米。神情怡然,栩栩如生。大殿南侧,置鼓悬钟。鼓面直径两尺有余,钟身高约4尺左右。鼓声震耳,钟声洪亮。
河口城建成初期,曾用“晨钟暮鼓”的方法来报时,城内百姓的生产生活,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所谓“晨钟暮鼓”即是;“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先击鼓,后鼓钟。钟声响,东、西、南、北,四城门关闭。“亮更”(即五更,3点—5点)只鼓钟,钟声响起,四城门打开,城内的百姓方可进出。这种报时方法,一直沿袭到1924年左右,河口鼓楼才失去了它报时的特殊功能。
河口鼓楼是河口的象征,也是河口文化街区的“魂儿”。如今,“晨钟暮鼓”已成为河口人民记忆中永不消失的场景。
在我的记忆中,民国时期,河口老街仍有晚上闭锁城门的规定。四城门都有专人负责关闭、打开。那时候,城门厚有六七寸,外边还包上铁皮,十分牢固。一般情况,很难破门而入。若遇什么突发事件,东西南北四城门一关闭,城内则十分安全。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口钟鼓楼则成为发布政令,宣传抗日的中心。在鼓楼下边的墙壁上,绘有“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大型壁画,鼓楼前边常有宣传抗日的演讲和各种街头话剧的演出。鼓楼上的钟声,则成了防空的警报声。若有敌人的飞机飞过,鼓楼钟声鼓响,全城的男女老少就纷纷逃向黄河岸边,躲避敌机的轰炸。
那时候我已经五六岁了,但分不清哪个飞机是日本人的飞机,哪个是苏联的飞机,哪个是意大利的飞机。飞机常常从河口莲花山背后的新疆方向飞来,飞到河口后,沿黄河的流向再向东飞去,河口刚好是个“拐点”。那时候飞机一来就是几十架,遮天盖日。那时候飞过河口的飞机,不全是日本人的飞机,还有苏联的飞机,意大利的飞机。只知道苏联的飞机是白色的,而意大利的飞机却是黑色的。那时候人们分不清哪种飞机是敌人的,哪种飞机是友人的,反正听到飞机的轰隆声响,看见天上的飞机就逃跑。常有炸弹落在河口这块土地上。今天回想起来,仍让人久久难以平静。
河口鼓楼上的那口大钟,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皋兰县“拆庙修学校”的运动中被砸了,那面大鼓后来也不知了去向。河口鼓楼1955年被毁于一旦,但它却给人们留下了抹之不去记忆。
如今,河口得天时地利人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重修鼓楼,再现鼓楼的风采,这已是河口人的期盼和心愿。诗曰:黄河东去意悠悠,千载光阴会碧流。多少辉煌成过去,再立壮志写春秋。
新闻推荐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做大做强做美兰州 中共兰州市委副书记、兰州市市长袁占亭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今天,我在这里非常高兴的向大家宣布,经国务院同意,6月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这...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