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醒:
请为“兰州好人”投票
一个人的善举可以带给他人温暖,多个人的善举则可以凝聚整个城市的爱心。如今兰州正在积极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而我们身边这些“兰州好人”就是兰州正能量的体现。如果您想为这几位生活在我们身边,用自己的行动默默为社会增添温情的“兰州好人”投上一票,就请登录“中国文明网——兰州”(http://lz.wen-ming.cn/),在首页点击“中国好人榜”,勾选推荐人姓名下面方框,页面最下端填写“验证码”,点击“投票”。点击推荐人姓名下面“事迹简介”,也可跟帖评论。中国移动手机用户还可以用手机进行投票:编辑手机短信“tp+事迹编号”发送至106581055。请为他们投上宝贵的一票吧!
祁国刚——
说起七里区敦煌路街道柳家营社区的残协专职委员祁国刚,辖区里的残疾人没有不交口称赞的。祁国刚自己也是名残疾人,但他身残志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后来他到柳家营社区担任了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这一干就是8年。在这8年的时间里,祁国刚心中时刻装着残疾人,想尽一切办法为辖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在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与他们建立了浓厚的感情,成为社区残疾人的贴心人。
在帮助辖区残疾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同时,祁国刚更多的是帮助残疾人创业就业。“我本身是一个残疾人,知道残疾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力更生。”这是祁国刚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8年来,他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柳家营社区共有残疾人92名,在他的帮助下,已有6人实现了自我就业,4人通过社区安排就业。这些人不但实现了就业,而且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李家祯——
13年来,他不分寒暑,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兰州的大街小巷。13年来,他两次抵押房产贷款印刷,自费出版便民手册《兰州通》。九个版本的《兰州通》为兰州市打开了一扇通往全国乃至全球的窗口。
他为何要个人自费出书、宣传兰州呢?这还得从13年前说起。那年李家祯退休后,在西关十字摆了个地摊。在这期间,许多外地来兰人员经常向他问路、问车。一次,他在看报纸时发现报纸上刊登了一篇《上海应有旅游消费手册》的文章,这篇文章呼吁:随着上海市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上海旅游,可市场上缺少一本通俗易懂、宜于旅游参考的工具类书籍。正是这篇文章触动了李家祯的心,报纸不卖了,地摊不摆了,李家祯决定要写一本专门介绍兰州的书。
从那开始,李家祯每天都关注着兰州城市的变化,采集各种各样的信息,之后拿出小本子做记录,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一人艰辛付出,众人从中受益。《兰州通》系列手册可谓尽收兰州之变迁,具有极高的社会意义,深受广大读者和市民喜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13年一路走来,李家祯用辛酸和幸福点缀人生,他的行为和义举感动了很多人。
魏孔珍——
在榆中县哈岘乡柳树村卫生所,有位乡村医生名叫魏孔珍。30多年来,他靠着两条腿步行在山区的道路上,前往病人家上门就诊,这些年来人们不知道他到底走过了多少治病救人的路。
虽然魏孔珍并没有正儿八经进过医学院校,他只参加过一些简单的医疗培训。但是魏孔珍看病看得好,深受乡亲们信任,1980年农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于是魏孔珍便承包了柳树村卫生所,开始自收自支。而他看病收费却十分便宜,从不多收村民的一分钱。有时遇到家庭困难的人,给几片药,他也不收费。
由于他所在的柳树村深处山区,道路不好,人们又住得比较分散,需要出诊时,魏孔珍只能背着药箱靠两条腿步行前往。这些年来人们不知道他到底走过多少路,也许连他自己都算不清了。作为乡村医生,只要病人来不了卫生所,不管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魏孔珍都会毫不推辞的上门就诊。
钱其峰——
榆中县三角城乡高墩营村原来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钱其峰来到这个曾经贫穷的村子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十几年间,他带领全村百姓共同努力,使高墩营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变成了如今欣欣向荣的全国文明村镇。
以前高墩营村人吃的是涝坝水,既不卫生又不安全。对此,钱其峰下定了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他四方奔走,最后在驻地部队的帮助下,打出了两眼机井,村民们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随后,他又积极争取项目,完成农村安全饮水管网改造工程,村民的饮水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多年来,高墩营村的发展一直被“路”的问题所困扰。粮食收割时,路不好,不能及时颗粒归仓;孩子们要上学,路不好,需要家长接送。钱其峰上任后,把修路作为重中之重,他跑项目、争资金,带领全村百姓,硬化村社道路11公里,沙化村社道路11.5公里。
俞晓艳——
每天清晨五点三十分,她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为老人送去开水,打扫房间卫生,整理床单被褥……春夏秋冬,日复一日,毫不懈怠。在工作之余,她反复思考、翻阅资料,学习养老护理知识,努力让老人减轻痛苦。这就是俞晓艳——红古区社会福利救助中心的一名普通护理员。参加工作两年多来,她始终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老人”的思想,默默无闻在护理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俞晓艳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福利中心的每一位老人,然而在自己父亲生病住院治疗,需要专人护理时,她却不能守护床前。面对母亲的责怪,她心里难过,也很想尽儿女之孝。可想起中心40多位老人时,她流着泪对母亲说:“妈妈,爸爸还有您和哥哥姐姐照顾,而中心的孤寡老人更需要我的照顾。”就这样,她带着对父亲深深的歉意,依依不舍离开了病房,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这两个春秋里,数不清有多少次,俞晓艳曾被老人挥拳打过,曾在料理老人衣物时被迎面泼过屎尿,曾在深夜查看老人时摔伤过,曾被老人误解辱骂过……面对这些,她没有抱怨,只是努力工作。
李多多——
自从九州台林业管理站成立,李多多就当起了副站长,这一干就是十余年,这一干就把自己的命运与两山绿化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十余年,他经历了两山建设的风风雨雨,感受到了两山建设人民的辛勤和汗水,体会到了两山建设成果的来之不易,使他与两山绿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许是这一生注定与绿化有缘的原因,小时候李多多就喜欢种树,现在更是。只要是看见树,他就高兴、就兴奋。看着荞麦沟的山头越来越绿,树越来越大,郁郁葱葱的景色正在一天比一天凸显,他很欣慰、很满足。工作中他以身作则,“干”字当头。这十余年,李多多很少请假回家,每次都是匆匆去又匆匆来,别人不理解他,像他这样操心负责的人,就是到哪儿去也会比这里工资高。可是,他爱这个地方,他爱这片树林,他舍不得这里的一切。
张应花——
在安宁区银滩路街道乱庄社区,有位让人说起来就伸大拇指的弟媳妇,她的名字叫张应花。由于大伯哥不慎摔伤造成瘫痪,20年间,她不舍不弃精心照料着患病的大伯哥,用自己真挚的情怀,彰显了人间的至爱亲情。她的尽心尽责感动了左邻右舍,得到周围居民的众口赞誉。
20年前,张应花与刘海结婚后,一直与公婆及从小患有癫痫病,不曾结婚的大伯哥共同生活。丈夫每天为生活辛苦忙碌着,张应花既要照顾年迈的公婆,还要操心患病的大伯哥。过了几年,公公被确诊为食道癌并于当年过世。不到3年,婆婆又因突发性脑溢血也去世了。为给两位老人治病及处理后事,家中的征地补偿款全部用完,还欠下部分外债,生活陷入困境。
祸不单行,患病的大伯哥又不慎摔伤,造成半身失去知觉,瘫痪至今,大小便失禁,一切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因此照顾大哥的重担就落到了她的肩上。为了让失去双亲的大伯哥感到温暖,她尽心尽责照料着患病的大哥,还经常通过谈话来了解大伯哥的内心。她知道屋子呆久了不好,只要天气好,就背着大伯哥到院子里晒晒太阳。
许雪花——
在皋兰县石洞镇三川口社区,有这样一位敬老爱老的好媳妇,她26年如一日,尽心竭力照料卧病在床的奶奶,不辞辛劳赡养公公,一家人勤俭节约,用爱心让一个陷入困境的家庭重新焕发生机,用行动阐释了贤淑孝亲的传统美德。她叫许雪花,平日里总戴一副眼镜,虽不善言辞,但在她的脸上总洋溢着平和的微笑。
二十几年前,许雪花过门不久,家里就遭遇挫折,丈夫王玉平在部队服役时受到伤残。遭此意外打击,本就体弱多病高龄的奶奶病情加重,从此卧床不起;老公公也因伤心过度,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由于婆婆早丧,照料奶奶、公公,抚养王玉平三个还未成年弟弟的重担就压在了她的肩上,她默默的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她用自己单薄瘦弱的肩膀,为这个家撑起了湛蓝的一片天空。
许雪花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服侍病人、料里家务,昏天黑地忙个不停,只是为了把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支撑下去。她唯一的感受就是日子过得“很充实、有希望”。
乔廷全——
一位年过六旬、身体残疾、身体瘦弱的农村孤寡老人,无妻无儿无女,属于农村五保户,可他吃得好、穿得暖,“子孙”满堂,享受着天伦之乐。尤其近几年,他到兰州、西宁、甘南拉卜楞寺、青海塔尔寺、天祝华藏寺、临洮冶力关等景点旅游过。在2008年奥运会后,还随“夕阳红”专列游览了首都北京。能有这样的生活,是因为有一个收养、关爱他的人——乔廷全。
十多年前,乔廷全遇到了这位孤寡老人,见老人生活可怜,乔廷全就把他带回家,从此生活在一起。老人的衣、食、住、行时时要操心,生病医治处处要过问。考虑到老人一生无儿无女、孤苦伶仃,乔廷全经常带他出去散心、开眼界。每到周末休息时,他总是给老人理发、洗头、洗脚、洗衣服,带上这位老人和孩子逛商场、游公园,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一家人”过得很开心。
有人曾建议乔廷全将老人送到敬老院,但被他拒绝了。老人感动地说:“我应该去敬老院,不想连累你们,可我舍不得你们啊!”在乔廷全的影响下,妻子、孩子、兄弟姊妹都很尊敬、关心这位孤寡的老人。
刘宗德——
四川雅安地震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家住西固区的刘宗德老人就为灾区捐款1万元。每逢遇到大灾大难,这位老人总会在第一时间拿出自己的积蓄大额捐款,他表现出的大爱无疆精神在西固区早已被传为佳话。
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当刘宗德打开电视那一刻起,他的思绪就一直随着灾区救援的进展而波动。每当从灾区传来最新的灾情,老人的心情也跟着紧张起来。地震之后,他一直思绪万千,一夜未眠。“那么多人失去了家园,各地都在筹措救援物资,灾区人最需要帮助。我一晚上都没睡着,脑子里都是灾区的画面。我身体不好,给灾区帮不了什么忙,只能捐些钱尽尽绵薄之力。”老人显得很着急,嗓音也有些沙哑了。
在大灾大难面前,刘宗德每次都会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爱心。老人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总要有爱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王小春——
一位靠卖大饼挣零钱的个体户,面对一名陌生患者,他义无反顾伸出了援助之手,将卖大饼挣的零钱捐助给病患,而这每一元钱里都流露出他的真情和真诚。王小春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真心将爱心之火传递到他生活的周边,深深的感动着每位居民。
在西固区陈官营有间爱心大饼屋,店主是被人称为,“大饼哥”的王小春。他为人朴实、憨厚,烙的大饼吃起来很香,面粉里不掺杂任何添加剂,赢得了许多顾客的信任。王小春说:“烙大饼就是卖良心。虽然现在成本增加了,但我绝不会短斤少两,每个大饼面量基本和一碗牛肉面相同。做人就得讲诚信,卖出的是大饼,换回的则是良心。”
王小春是位淳朴的个体户,还是一位助人为乐的善良人。有时看到流浪人员,他还会主动送给他们大饼吃。有一次,王小春在社区看到张贴的捐款倡议书:辖区居民刘子轩,不幸被检查出白血病,几十万元的治疗费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希望广大居民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爱心,拯救一个生命。他看后二话没说,从自己的块块钱中整理出5400元,送到社区人员手中。5400元钱对一位以卖大饼为生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当社区人员接过这沓钱后,大家被这位“大饼哥”深深的感动了。
张建民——
有人叫他“井盖大王”,因为他每天都关注井盖。有人叫他“热心的哥”,因为他总去帮助毫不相关的人。但他对这些称呼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方便别人,快乐自己。”这就是出租车司机张建民,7年如一日为城市道路通畅尽心尽力,为孤寡老人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张建民开出租车已有十年时间,每天在出车的路上他都会很关注破损或丢失的井盖、不亮的路灯、破裂的污水管道……发现后他就给相关部门打电话反映,坚持至今,从不厌烦。在张建民的车内放着一个提醒车辆避让的红色警示标志,每当道路上遇到破损的井盖,他就会停车在井盖周围放上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注意。而当发现路上有石块挡道,他也会下车搬移。
张建民每天不光要管那些路上的“闲事”,还要管孤寡老人的“闲事”。他认识了西固和安宁的两位孤寡老人,从此陪老人聊天,给老人搞卫生,用自己的车带老人出门欣赏风景、散心,成了他每个月必须要做的事。别人说他:“你不去操心自己的家,不去管自己的老人,尽管别人的事,值得吗?”张建民依然是那句话:“方便别人,快乐自己。”他对管“闲事”乐此不疲,这似乎已经成了他的职业。
陈妍——
双手残疾的陈鸿有老人,一直由孝顺的“女儿”陈妍照顾着。别看两人都姓陈,可他们并非亲生父女,而是曾经住在一个院子里的邻居。自从相识以来,陈妍一直称陈鸿有为“陈叔”,帮助独居又残疾的陈叔洗衣、做饭,甚至添置家电。一晃15年过去了,二人的感情不比亲生父女浅。
陈妍大学刚毕业时租住在柏道路75号大院,一年后陈鸿有搬了进来。陈鸿有自小被遗弃,后又因工伤导致双手残疾,没有亲人和朋友的他总是独自一人呆在院里。当陈妍接触到陈鸿有,并了解到了陈鸿有的经历,从此以后她每次做饭都会做两份,与陈鸿有一起吃。陈妍第一次给陈鸿有送饭,老人很感动,说他活了半辈子,还是头一回有人关心他。陈鸿有习惯早起,此后每天早上他都会敲陈妍的门喊她起床,陈妍也如照顾长辈般照料陈鸿有的起居。两人互相关心,不是父女胜似父女。
可是,今年底陈妍将随丈夫一起迁往西安定居,临行前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陈叔。15年前的陈鸿有孤身一人,无亲无故。15年后贴心孝顺的“女儿”要去外地定居,他又变成了孤家寡人。近来,陈妍一直奔走各处为“老爹”找归宿,希望有爱心人士可以关注陈鸿有,能够在她离开兰州后帮其照顾老人。
牛天旭——
说起已年过花甲的牛天旭,邻居们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称赞的,因为他20多年来一直不间断地照顾着身患残疾的朋友吴连生。为了方便照顾,牛天旭把家安在吴连生的楼上,当起了邻居。他细心照料着吴连生的生活,吃饭穿衣,梳洗清洁,每天都要去看他状况好不好,有什么困难没有。
牛天旭和吴连生的父母是一个厂的老同事,吴连生身患残疾,父母离世后无法照料自己,牛天旭便担负起了照顾他的责任。从此家属区里常能见到两人散步的身影。对一般人来说如此简单的散步,都需要牛天旭背负吴连生下楼,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由于身患残疾,吴连生心里常常会想不通,生活的意志也总是起起伏伏。牛天旭就做起了他的心理导师,吴连生的生活才安安稳稳继续到现在。
20多年来,吴连生早已成为牛天旭的家人,而牛天旭的家人也都非常照顾吴连生,家里有吃的必然会给吴连生准备一份。牛天旭顾不上的时候,家人就自觉承担起照顾吴连生的责任,家里的孩子没事的时候也常去吴连生家陪他聊天。
牛红英——
她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她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演绎出一幕幕感人的事迹,她就是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小学教师牛红英。在学生心中,牛红英是教书育人的老师,更像是慈祥温暖的妈妈。牛老师心地善良,有爱心又很温柔,经常给同学们带好吃的、送小礼物。她像妈妈一样关爱学生,同学们都愿意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她。
多年来,牛红英尽自己最大的力量,默默帮助学校里家境贫寒的学生。她还专门给一位特困生一张银行卡,每月为他汇入生活费。尽管这名同学已经小学毕业了,但牛红英老师坚持要将这名特困生供到大学毕业。谈到自己对学生的奉献,她说道:“我做这些只是希望学生都能无忧无虑成长,快快乐乐学习。他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真的很微不足道,这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
牛红英的同事一提起她无不竖起大拇指的,大家说:“牛老师也是工薪阶层,一个月也就2000多元钱。但她却一直坚持资助贫困学生,我们都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牛老师值得我们学习。”如今,在牛红英老师的带动下,白银路小学经常倡导老师自愿为贫困生捐助现金、书籍、学习用品等,校园里涌动起了一股爱的暖流。
王成钦——
王成钦老人是一名拥有75年党龄的老党员,在他离休后的30多年一直坚持捐资助学。每年王成钦都要拿出一两个月的离休金,购买青少年读物,寄给甘肃贫困地区小学以及老家山东蓬莱的农村中小学。2009年4月,91岁高龄的王成钦又向甘肃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一次性捐出10万元。据统计,王成钦老人是甘肃省为希望工程捐款持续时间最长的人。
王成钦老人对于各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但他自己的生活却很节俭。他的家里没有豪华的装修,家具也都很老:上世纪50年代的床、60年代的箱子、70年代的五斗橱。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人家中一张皱皱巴巴的捐款单,这些数字详细记录了他多年来向社会公益捐款的数目和希望工程受资助学生的名单。
新闻推荐
【本报讯】双联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农村解决“三农”实际问题。前一段时间,市政协领导及干部在各自的帮扶点了解到,有很多帮扶项目亟需得到“认领”。昨日上午,市政协机关召开双联帮扶项目...
皋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皋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