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起,皋兰县调整农村环境整治管理经费年度财政预算,将3年前按照乡村人口每人每年3元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元,直接用于支持辖区57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就是这笔“环保低保”,建立起了“社保洁、村收集、乡镇运转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筑牢了农村环境整治的根基,正引领着辖区农民群众户户参与环保、人人爱护家园的新时尚。
具体措施:
全县57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确立专职垃圾清运工和专用垃圾清运车,早晚各一次定时定点实施垃圾不落地收集和清运,减少二次污染及扬尘,为居民创建干净、清洁的居住环境,逐步建立“社保洁、村收集、乡镇运转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
设施配备:
县财政累计列支380万元为各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11台,在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社等重点区域内建设规格、颜色、标记三统一的垃圾池(台)461座,垃圾处理填埋场92处,配发垃圾桶2540个,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集中倾倒、及时清运、统一处理的目标。
资金支持:
建立以县财政投入为主、乡镇财政补助、环保部门补充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按照乡村人口每人每年5元的标准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共计70万元;环保局为每个乡镇每年争取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资金5万元;不足部分由各乡镇财政自筹和按政策逐年纳入“一事一议”方式筹集,每年按照小村5000元、大村8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以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正常运转。
垃圾不落地,乡村更美丽
户户都有垃圾桶,村村设有垃圾池,乡镇建有填埋场——一种“社保洁、村收集、乡镇运转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如今在皋兰县57个行政村得以广泛推广。走在皋兰农村,文明新风激发着村民对家园的热爱:村容村貌整洁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邻里关系更加和睦了……
6月18日一大早,巷道里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喇叭声。皋兰县石洞镇中堡村村民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自从村里有了正规的垃圾清运车,他们就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每天早晚将自家的垃圾实行塑料袋或垃圾桶分拣,只要村里垃圾收集清运车的音乐喇叭响起,村民们就会定时定点交由清运车统一收集处理。
杨衍山是中堡村聘用的两名专职垃圾清运工之一,主要负责村社街巷的垃圾清运。“由于我们这儿紧挨着县城,外来人口又多,垃圾量比较大,每天要清运好几车垃圾。”杨衍山说。
“自从有了专职垃圾清运工和垃圾清运车,村子里就干净多了。”三社年逾花甲的杨报芳说,以前,人们随意倾倒垃圾,垃圾到处乱飞,既不卫生,又不雅观。
中堡村的这种可喜变化,得益于皋兰县正在实施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据皋兰县委农工办主任石守仁介绍,为了全面提升农村环境整治效果和生态文明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今年,皋兰县按照“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要求,立足建管结合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在突出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和中心村、新农村试点村等重点村示范引导作用的同时,推动所有乡镇村实现村容干净整洁、生活文明健康的目的。
在一份刚刚出台的《皋兰县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设施方案》里,今年县政府拟对“名藩皋兰”石洞镇、“国家级生态乡镇”什川镇、“省门第一道”忠和镇、兰州新区水秦路沿线等6个乡镇所在地的重点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确立专职垃圾清运工和专用垃圾清运车,早晚各一次定时定点实施垃圾不落地收集和清运,减少二次污染及扬尘,为居民创建干净、清洁的居住环境,逐步建立“社保洁、村收集、乡镇运转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眼下,这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运行模式,已经在皋兰县57个行政村全面铺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将这种运行模式落到实处,县财政累计列支380万元为各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11台,在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社等重点区域内建设规格、颜色、标记三统一的垃圾池(台)461座,垃圾处理填埋场92处,配发垃圾桶2540个,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集中倾倒、及时清运、统一处理的目标。
环境整治日,村庄更整洁
夏日里的一天,记者走进市列新农村——皋兰县豆家庄村,就强烈感受到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一条条硬化的水泥路面,通向每一户人家。村子里,没有乱堆乱放的垃圾,没有污水横流,到处都是那么整洁、干净、卫生。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站在村头,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王福堃乐呵呵地说:往日村头巷尾到处是土堆、粪堆、柴堆,臭气熏人,一遇到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实在不方便。现在村里的路面硬化了,街道绿化了,家家建起了卫生新厕所,在外面转转心情舒畅多了。县里搞的这项惠民工程,可真是做到了农民的心坎上。
王福堃老人所说的惠民工程,是指皋兰县每月10日开展的群众性环境集中整治日活动。即:将重点交通干线的中心村镇、集中小区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重点区域,以“治脏、治破、治乱、治死角”为重点,清除垃圾堆、残土堆、杂物堆,治理散倒垃圾、建筑物残土等,建立垃圾分散清扫、集中堆放、统一清理、填埋处理的运行机制。活动坚持开展以来,辖区群众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改变着以往农村的传统陋习。
开展群众性环境集中整治日活动,是皋兰县进行新农村建设、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工作中的一个细节。为了把这个细节做好,乡镇村干部动了不少脑筋。村里的有线广播、黑板报、法制宣传橱窗等,都是宣传文明的阵地。有些村民还自己创作、编排了文艺节目,在农闲时演出。
谈起开展群众性环境集中整治日活动以来的感受与变化,村党支部书记王锡鹏深有体会地说:刚开始村民们还有点不习惯,可后来接连搞了几次,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就高了,有些还主动关心起了街坊邻里不雅观的地方。(下转2版) (上接1版)现在,不需要督促,群众就自觉地对公路、河道、街巷等公共场合进行大扫除——村容整洁,一扇透视和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窗口。
财政人头费民生好保障
街巷平整整洁,人们衣着时尚——走在皋兰县忠和镇中铺子村,新农村的文明气息随处可见。
记者见到了正在开着垃圾清运车挨个收集农户垃圾的清洁工张延明。“1天100,1个月3000,全部由县上出钱,比起外出打工划算多了!”问及干清洁工报酬如何,张延明快人快语。
张延明所说的报酬,就是指皋兰县财政每年用于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运行暨环境综合整治的维护管理经费。今年年初,县上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乡镇财政补助、环保部门补充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按照乡村人口每人每年5元的标准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共计70万元;环保局为每个乡镇每年争取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资金5万元;不足部分由各乡镇财政自筹和按政策逐年纳入“一事一议”方式筹集,每年按照小村5000元、大村8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以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正常运转。这样一来,6个乡镇重点村每村1名专职垃圾清运工和1辆垃圾清运车,月工资不下2500元;乡镇还设立专户,确保专款专用。
县乡还对完成任务好的村采取以奖代补。忠和镇总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用于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镇范围内实行垃圾袋装化、桶装化,并安排专人专车每天早晚定时间段收集和处理。黑石川乡为确保人员、设施到位,乡政府每年划拨5万元工作经费,用于乡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
“我们镇地处国道109线两边的有3个村、7876名农民,按县上每人每年5元的财政补助标准,每年至少有近4万元环境整治费用,加上乡镇和环保等筹资渠道,足有12万多元的专项经费。有了这笔费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搞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忠和镇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推进办公室主任朱黎明如是说。
皋兰县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运行暨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以来,村庄整洁了,设施完善了,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在形成……
新闻推荐
【本报讯】随着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时间表的日益临近,6月28日上午,市创卫领导小组副组长、副市长戈银生带队督查兰州市创卫工作。督查组实地调查了解了位于皋兰县忠和镇的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
皋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皋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