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荣
自1993年7月1日《兰州日报》创刊至今,在整整二十年时间里,他将《兰州日报》一份不缺一张不少收集装订成册,已累计120册,全部摞一起3米多高。20年来,常有日报、晚报的编辑、记者以及社会文化友人去他家从《兰州日报》中查阅所需资料,他都热情接待,积极帮查。他,就是兰州日报社退休编辑,今年已经78岁高龄的老报人李绍武先生。
与绍武老师认识交往,是二十多年前的事。1990年11月,皋兰县广播站举办全县通讯员培训会,主讲人正是兰州报通联部编辑李绍武老师,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讲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我采写的新闻稿经李绍武老师“把关”频频见诸报端。大约到1997年秋天,我写了一篇有关经济改革的文章送到报社,但文中有一处内容不准确还需查补,恰巧遇见《兰州日报》第一任总编齐玉钞先生,他指点我去找李绍武,说李绍武收藏了每一份《兰州日报》,比我们报社收集的都齐全。当时李绍武老师已退休,但被聘到专刊部编辑“社会纵横”栏目,趁中午时间齐总编带我去了他家,顺利查补了相关资料。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李绍武先生收藏珍爱《兰州日报》的事。
前不久,我去拜访李绍武先生。几年未见,想不到78岁高龄的绍武老师依然那样红光满面,精神矍铄,热情健谈。话题转到他二十年来收藏《兰州日报》的事,他显得很是欣慰和激动。他带我到客厅隔壁的一间书房,除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的空间外,周围书架上、地面架板上全都是书刊、报纸。《兰州日报》两月装订一册,有封面、有年号,在进门左手靠墙一侧,整整齐齐摆放,其中一摞将要接近屋顶。他随手取出一册,轻轻弹一弹,一只手爱抚地摸来摸去,双眼中闪烁着慈祥的光芒,像一位老人抚摸着自家孙子一样。回到客厅,他仍然显得很激动,向我谈起自己与《兰州日报》的情缘。
李绍武先生1936年出生于榆中县,1949年来兰州在一家洋铁铺当学徒,1952年被招工到兰州八一印刷厂工作。其间,爱好文学、阅读广泛,常有诗歌、小小说、新闻稿见诸《甘肃日报》等报刊。1955年底,调往共青团兰州市委工作。1956年3月被推荐参加了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报告,见到了茅盾、老舍等知名作家,回来后即被安排到市委党校进修学习文学理论,获得相应文凭。1957年,兰州市委决定创办《兰州日报》,李绍武先生和主编柳根先生等10多人被抽调出来作先前筹备工作。万事开头难,无住处、无经费、无设备,租借了两条板凳三间破平房当编辑部。血气方刚的李绍武始终是报社的骨干力量,几经周折,攻坚克难,老《兰州日报》终于在1958年3月出刊。生不逢时,正遇全国三年经济生活特困时期,粮食奇缺,有人饥饿难耐,全身浮肿,身体不支,悄悄回乡保命去了。留下来的编辑、印刷工人忍饥挨饿,加班加点,保证《兰州日报》每天出版,直到1962年全面停刊。毫无疑问,柳根、李绍武等老一辈报人是老《兰州日报》的创始人,他们的青春和心血留在了兰州日报社,短短五年的岁月是他们永远的记忆和伤痛。
李绍武先生动情地说:1993年7月新《兰州日报》创刊了,我双手捧着创刊报纸,三十多年前我们创办老《兰州日报》的情景历历在目,我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伏案哭了一场。当时李绍武先生已接近退休,见到自己曾经参与创办的报纸重新面世,其爱恋、珍惜、久违等复杂心情可想而知。从那一天起,他就特别留心收集《兰州日报》,退休后依然坚持,二十年来《兰州日报》一份不缺一张不少都被他精心收藏,装订成册。说到珍藏《兰州日报》的意义,李绍武先生说:这就是兰州各行各业发展变化最原始最真实的历史素材,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书。曾经的老《兰州日报》经过文革浩劫,就连图书馆也荡然无存,即使有几张,也具有了文物价值。以后如有可能,我会把收藏的新《兰州日报》捐给报社或图书馆,也算了却我的一桩心愿。
这就是,这就是一位沧桑老人的博大胸襟,这就是李绍武先生与《兰州日报》的感人故事。
新闻推荐
争当道德模范争做好人好事 兰州市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巡讲(演)报告会走进皋兰榆中
【本报讯】6月25,兰州市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巡讲(演)报告会在皋兰县、榆中县举行。据了解,为进一步深化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市文明委组织兰州市道德模范、“凡人善举,和你一起”兰州好人先进典型深入...
皋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皋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