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飘香的七月,19.2万残疾人迎来了自己的盛会——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这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迎面而来的是一幅温馨而温暖的图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推动着兰州市残疾人事业的迅速发展;帮助和关心残疾人、尊重和支持残疾人工作者的社会氛围渐浓;残疾人朋友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以积极的态度勇敢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最大限度地展现人生价值。
回顾过去的五年,透视兰州19.2万残疾人的生活,感受着一座城市的幸福温度。在事关民生的各项政策制定中,总能看到惠民举措对残疾人这个群体的关照倾斜;在国内外的各项运动赛事中,总会传回兰州残疾人运动员获奖摘冠的喜人消息;在参政议政的盛会上,不仅能听到各界对残疾人的关心,更看到了残疾人代表、委员的身影……
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诚然,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这无疑是残疾人的福音。因为,一个都不落下,才是小康社会,才是全民幸福。
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心中,或许有一千种答案。对于很多残疾人而言,“幸福”是生活得更有保障、更有底气、更有尊严。
方方面面的变化,累积成实实在在的进步,更化作对未来真真切切的期盼。在未来五年,兰州市将对1.8万名残疾人实施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新增5千名残疾人就业;每个社区至少建立1个“阳光之家”;新建残疾人扶贫基地18个,辐射带动1.8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脱贫;为3万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这一组组数据,支撑着残疾人沉甸甸的幸福生活,给19.2万残疾人加上了幸福的注解。迈入新的征程,这幅图景必将不断延展,向着全面小康社会,向着美好的未来。
“兜底”保障给残疾人幸福生活加码
阳光之家和日间照料中心是兰州市最近两年才有的新名词、新场所。作为一个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手工制作、学习培训的场所,它的建立立即受到了广大残疾人的拥护。
说起这个给残疾人带来温暖的“小家”,广武门街道新华社区今年46岁腿脚不便的王兰非常激动。她说,以前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大多把自己关在屋中,很少与外界交往。如今,社区把自己的办公用房,专门给我们腾出用作“阳光之家”的建立,从此可以挺直腰板出入,这里就是自己的家!她的一席话代表了入园人的共同心声。记者注意到,这个“阳光之家”室内服务面积共48平方米,设有日间照料室、图书阅览室以及康复室三个功能区,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服务程序。服务内容涉及生活照料、简单的生活技能培训,例如手工艺串珠、十字绣等简单的手工劳作以及康复训练等。截至目前,已有95名残疾人接受到了各类日间照料服务。不仅如此,城关区残联还为日间照料的残疾人拨付每人每月552元补贴。
其实这只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一个缩影。随着“两个体系”的建设,兰州市针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工作日益完善。目前,在开展全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中,兰州市已经建立示范点67个。实现了城镇重度贫困残疾人低保金提标20%、城乡残疾人医保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5%、新农保重度残疾人参保费由政府100%代缴“三个全覆盖”。全市19559名贫困残疾人纳入低保,4625名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特困残疾人纳入社会救济、供养范围;39个街道建立了“阳光之家”,169个社区成立了日间照料站,设立居家服务点2240个,为4320名残疾人发放居家托养补贴216万元。
用实实在在的服务帮扶贫困残疾人摆脱困境,是在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新形势下,政府提升对特殊群体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残疾人来说,通过劳动,不仅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是他们融入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区工作人员就是我的亲人,残联就是我的家。”全省残疾人就业“自强模范”——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西岔镇西岔村残疾人魏怀吉对记者说。年逾花甲的魏怀吉自幼患有眼疾,平时大多数时间在家度过。县残联得知后,将他列为爱心帮扶对象,每年免费送他参加盲人按摩技术培训。魏怀吉说,去年,残联免费为他提供了按摩床及相关设备,补助8000余元扶持资金帮他在县城繁华地段开设了一处盲人按摩诊所。由于技术良好,态度热情,十里八乡的人员前来按摩。目前,他的按摩所日均接待病人约15人,年收入约3万元,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使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改变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永登、红古、皋兰县等涉农县区残联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会同县林业、农牧、科技等部门培训、适度扶持、示范带动,相继涌现出一批种植、养殖示范户。水阜乡涝池村肢残种植示范户牛成荣通过每年参加县乡镇产业技能培训,在他家建起两个温室大棚,一年四季盛产瓜果、蔬菜,年收入超过一万元;彬草村肢残养殖户方荣春养殖绵羊40只,年收入超过5000元。目前,皋兰县肢残人员现有200多人发展种植和养殖业,户均年收入过万元,仅西岔镇阳洼窑村就有13名残疾人发展种植业、种植面积达125亩。如今,一项项惠民政策,一个个贴身保障,为残疾人构筑了一道道温馨的服务保障体系。
而像魏怀吉、牛成荣等残疾人,只是千千万万个通过找到“渔具”,掌握“渔技”逐渐摆脱贫困,拥有幸福生活的残疾人中的一个。据悉,在过去的五年中,兰州市还对1.5万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开展残疾人“就业援助月”活动,举办各类残疾人招聘会300余次,帮助11485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扶持2365名残疾人个体从业。新建盲人按摩诊所50个,评定星级按摩机构22个,盲人医疗按摩师任职资格67人,职业技能鉴定265人。兰州市还组队参加了全省第三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扶贫康复撑起残疾人一片晴天
康复,为许多残疾家庭的命运带来了一缕阳光。走进兰州市聋儿语训中心,朗朗的读书声扑面而至。今年7岁的张佳佳(化名)日前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也参加了语言训练。“我爱妈妈……”虽然断断续续的语言还比较生涩,可她妈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7年来,孩子一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可操碎了我们的心。”宋女士说。她告诉记者,在残联的帮助下,她为孩子申请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免费安装了人工耳蜗。如今孩子已经能开口说话,一家人立即如释重负,感觉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残疾人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康复关系到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是残疾人恢复机能、融入社会的关键。”市残联理事长孔令利说。为此,兰州市建成了残疾人托养就业康复中心,每年可托养320人,培训2000人,完成康复服务5000人次。城关区、西固区也相继建成了残疾人康复中心。
进入冬季,位于马口卸山一带的二阴山区早晚气温大多转入零下摄氏度,寒意袭人温差大。然而,榆中县马坡乡羊上村残疾人杨成贵心中却暖意融融,因为他刚刚入住了政府帮他修建的新房。他激动地说:“遇上这么好的政府,我算是享福了。住的是干净亮堂的新房子,盖的是新被子,烧的是煤炭炉,我们一家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政府。”这是残疾人改造危房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像杨成贵一样住进新房,过上好日子的残疾人已有2330户。
据悉,在过去的五年里,兰州市立足“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争取和落实康复经费1388万元,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彩票公益金、辅具适配等重点康复项目,22750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实施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8410例;为635名精神病人免费发放药品51.5万元;积极推进社区康复服务,加强康复人才培养,培训社区康复员637名。城关、安宁两区被中国残联命名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同时,全市共投入各类专项资金3680万元,实施了“结对帮扶”、“就业扶助”、“特困救助”、“危房改造”、“助学支教”、“助行、助听、助视、就医、法律”助残等10类26个项目,改造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2330户,使2.3万名贫困残疾人生活状况得到改善;落实财政扶贫资金75万元,新建扶贫基地16个,扶持1.2.万名贫困残疾人脱贫。
助残扶残大美兰州溢大爱
一方面,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营造出关爱残疾人的浓烈氛围;兰州市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全市113个乡街、399个社区、731个村全部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实行实名制管理,乡街、社区的专职委员全部纳入政府公益性岗位并享受待遇;创建志愿者助残示范点8个、联络点242个,签订帮扶协议2810份。同时,还利用“助残日”、“爱耳日”、“聋人节”等大型节会,广泛宣传现代文明社会新残疾人观,“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1万多名志愿者为5.2万名残疾人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扶助。
另一方面,残疾人以积极昂扬的态度诠释着自强不息的生命强音。在七里河,由该区残联残疾人艺术团、残疾人轮椅太极拳队组成的励志演出团,以残健融合为手段,深入学校、社区等演出40多场,赢得了市民的阵阵喝彩。不仅如此,兰州市残疾人参加全省第五、六届残疾人艺术汇演和第三届声乐器乐比赛,获奖36个。兰州市盲人选手在第二届全国盲人诗歌散文朗颂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全省第七、八届残疾人体育运动会,兰州市残疾人代表团获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第一名,打破27项省纪录。15名选手还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国际大赛多次获奖。10个社区先后被中、省残联授予特奥工作示范社区。
残疾人摘金夺银,不仅仅是“力争上游”的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他们以奔跑的姿态,宣示自强自立与自尊;他们用五彩的画笔,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这背后,是城乡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小康路上残健更应不离不弃
期盼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公平的教育、更多的工作机会、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残疾人与社会其他成员一起,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应该说,五年来,兰州市的残疾人事业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先后获得“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城市”、“‘十一五\’全国无障碍先进城市”、“2008-2012年度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然而,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兰州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备,残疾人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较窄,特惠政策的制定、实施还存在诸多困难。
根据中国残联发布的《2011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显示,我国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达到63.1%,而这一数字,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低17个百分点。同时,中国残疾人的总体生活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残疾人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明显不足,残疾人的贫困状况亟待改善。报告指出,虽然2011年度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但仅为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4.5%,差距明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没有残疾人的小康,不可能是全面的小康、真正的小康;没有残疾人的幸福,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市残联理事长孔令利说,扶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使他们从依靠国家、社会和亲属救济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就能缩小这个特殊群体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更加自信。而这,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广大残疾人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
十项工程助推残疾人奔小康
如何助推19.2万残疾人也走上小康之路呢?在未来五年,兰州市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工作重点,继续坚持帮扶残困群众缩小残健差距这条主线,全面提升残疾人政策落实、组织建设、保障、服务、康复、就业、文体、维权“八项”能力,实施助残“十项”工程,努力使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接近。
具体地说,就是紧盯小康目标,大力改善残疾人民生状况。兰州市将落实兰州市残疾人扶贫开发十年规划(2012年-2022年),实施“十项工程”,扶助5万名残疾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残疾人实现收入倍增。
一是“技能培训工程”。对1.8万名残疾人实施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能力。
二是“就业安置工程”。组织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就业服务指导,新增5千名残疾人就业。
三是“托养服务工程”。整合资源,依托各种力量,采用多种方式,在每个社区至少建立1个“阳光之家”,为1万名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和日间照料。
四是“扶贫救助工程”。新建残疾人扶贫基地18个,辐射带动1.8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就业脱贫。
五是“康复救助工程”。实施一批重点康复救助和项目民生工程,不断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为3万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六是“阳光安居工程”。对30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实施改造,帮助10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七是“启智育人工程”。积极探索教育救助模式,全面掌握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基本状况,加强贫困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救助力度,切实提高入学率。
八是“文化助残工程”,积极推进文化进社区活动,建成盲人阅览室9个,残疾人体育活动示范点5个,残疾人文体活动的参与率达到50%以上。
九是“创建示范工程”。对照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和全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示范市创建标准,认真抓好各类创建工作,确保如期建成。
十是“志愿助残工程”。创新志愿者助残方式,扩大志愿者队伍,打造志愿者助残品牌,新建志愿者联络站40个,志愿助残队伍扩大到3.5万人,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有效帮助。
五年云卷云舒,五年浓墨重彩。我们相信,“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即将召开的兰州市残联第六次代表大会,将开启兰州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未来五年,兰州残疾人事业必将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正在加速航行的残疾人事业这艘肩负重任的大船,正满载着广大残疾人的炽热梦想,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闻推荐
支部好班长小康引路人 ——记皋兰县石洞镇文山村党支部书记魏宁邦
仲夏时节,走进皋兰县石洞镇文山新农村,村里社里发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个变化着实让人惊喜、振奋。4.3公里长的村庄道路,道道全铺成了宽敞平坦的“顺畅路”;新衬砌的28公里农渠,解决了村民浇水灌地...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