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素有“瓜果之乡”美誉,旱砂西瓜在皋兰种植历史悠久,其以瓤沙、味甜、口感好享誉全国,颇受消费者的青睐。
■西瓜嫁接到南瓜上的一亩地产量达1万多斤,没嫁接的只有3000多斤,嫁接的产量比没嫁接的产量提高了3倍多,并提前一周上市。
【本报讯】8月5日,高温天气让人有些烦躁,但皋兰县忠和镇丰登村一社村民彭正泽心里乐滋滋的,他指着自家相邻的2亩旱砂西瓜地对记者说:“你看西瓜嫁接到南瓜上的一亩地产量达1万多斤,没嫁接的只有3000多斤,嫁接的产量比没嫁接的产量提高了3倍多,还提前一周上市。一斤4毛钱出售,没嫁接的卖了1200多元,嫁接的卖了4000多元钱。”
皋兰素有“瓜果之乡”美誉,旱砂西瓜在皋兰种植历史悠久,其以瓤沙、味甜、口感好享誉全国,颇受消费者的青睐。据《皋兰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西瓜就已经在皋兰种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78年全县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2万亩。
记者了解到,目前皋兰种植旱砂西瓜已达3万多亩,2012年总产量就达到6000万公斤,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兰州市的80%以上,其中,尤以忠和镇六合、盐池、罗官、丰登、平岘、崖川村,水阜乡长川、老鹳、水阜村,九和镇朱家井、钱家窑村,石洞文山村种植为甚,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旱砂西瓜,旱砂西瓜已成为皋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户户快步奔“钱途”。
然而,由于连年来连茬栽种,旱砂西瓜种植死亡严重,产量大幅降低。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减少,但又无可奈何。皋兰县经济作物管理站副站长冯祥飞告诉记者,自包产到户后,农民们就一直在旱砂地里种西瓜,连茬种植造成西瓜枯萎病连续发生,却又没办法预防,西瓜死亡率较高,减产达到了20%。对此,皋兰县的领导们和农业技术员们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全膜覆盖”、“双膜双沟”等增产措施相继试验推广,并不断引进筛选适合当地栽培的西瓜品种,从丰抗8号、陇抗9号到陇抗11号、金华一号,皋兰县经济作物管理站的农艺师们一直在不断创新尝试着。然而这些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只能增产却不能解决西瓜育苗期病害。“只有通过嫁接和土壤消毒,才能治疗‘枯萎病\’,让西瓜不再大幅减产,但是土壤消毒成本太高,一般农民承受不起,所以只能采用嫁接换根的技术解决西瓜苗死亡造成的减产问题。”农艺师刘新芳告诉记者,“由于南瓜根系粗,长势旺,抗病性强,成活率较高,最适合嫁接。”
今年3月份,皋兰县经济作物管理站便在什川育苗基地尝试将5000多株西瓜苗嫁接在南瓜砧木上,经过精心育苗、选苗。并于4月16日移载到忠和镇丰登村,以南瓜作砧木对西瓜进行嫁接换根栽培试验示范。
令人惊喜的是,试验大获成功。皋兰县忠和镇副书记魏周阳告诉记者,经现场测试和鉴定:嫁接到南瓜砧木上的西瓜抗病性强,个头大、产量高(单瓜重量最大到达26斤),品质好(含糖量达到12%),上市早,让农民的收入翻了一番还多。同时,该县经济作物管理站还将西瓜试验培育成“方瓜”、“心”型瓜等,以吸引顾客购买,提高农民收入。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以前干好干坏一个样,现在不一样了,镇里对各村社干部的每项工作都会进行半年和年终考核排名,并对村社干部给予奖励,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再搞平均主义。大家都有了危机感,干不好被排后面,不但...
皋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皋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