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兰州市组织开展的“凡人善举和你一起”月评“兰州好人”活动,至9月份已评出70位(组)“十佳好人”。日前,评选委员会又在各单位推荐的候选人中,评出了10月份的十佳“兰州好人”。他们分别是“助人为乐”好人:张万强、马玉兰;“见义勇为”好人:赵训香;“敬业奉献”好人:段桂花、王晓花;“孝老爱亲”好人:孔令英、刘吉香、辛小明、包燕秀、司翠善。
■张万强
每个休息天,大部分市民或在家中小憩,或在户外踏青,而热心居民张万强却在给辖区公厕打扫卫生,无偿的为群众们服务着。其实这不是他的分内工作,也没有人发给他一分钱的工资,但他热情承担着打扫公厕卫生的任务,并且已经奉献了近10个年头。
那是在2004年,张万强发现所住肉联厂家属院里的公厕十分肮脏,厕所里的臭味熏得过往行人都匆匆掩鼻而过。社区内的公厕只是有单位负责定期清掏,但无人负责日常打扫,厕所里污水横流、卫生纸四处乱扔。张万强一直喜欢学雷锋,经常主动为社区和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大家做些有益的事。看到无人清扫的公厕,他决定当一名义务清洁志愿者管理厕所卫生。从此,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当大多数人还都赖在被窝里的时候,张万强便早已起床,打着手电筒,拿着笤帚、铁锨等工具走出家门,来到院中的公厕开始一天的清扫工作。对此他说:“大家都不管,厕所没法用,干脆我来管。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
辖区的公厕是一个没有冲水设施的旱厕,张万强每天要先到厕所旁地下的一个上水井拧开水阀、接上水管,将旱厕冲一遍。然后用铁锨疏通每个粪坑,尤其到冬天,粪便会结冻,张万强还得回家拿热水,用热水冲开后再清理。接下来他就认真的清扫每个角落,将扫出的垃圾倒进公厕旁的垃圾池,最后给厕所内的地面洒上消毒杀菌的药水。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即使是年三十也没有停过。因为长期在厕所掏粪,张万强的嗅觉不敏感了,身上的异味也加重了,可他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他用自己一颗热忱的心和积极的奉献精神维护着居民的身心健康,给辖区的环境带来了洁净,增添了我们市容的文明形象。
■马玉兰
9年来,在她的坚持下,使得八百多个贫困家庭、农民工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们完成了学前教育。马玉兰十分关注新市民的孩子,她希望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得到平等的学前教育机会,为此她创办了新苗福利幼儿园,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好妈妈。
新苗福利幼儿园于2004年5月成立,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老师,平均每月水电、房租、饮食、人员工资的支出就有四万多元。最多的时候在园孩子就有两百多人,但福利园只向每个孩子收取260元的伙食费。为了维持下去,刚开始的时候马玉兰带着这些老师到附近的商贸城去筹款。手里拿了一个自制的捐助箱,一家一户地去筹钱。但很多人都不相信他们,认为他们是骗子,一天下来还筹不到20元钱。后来马玉兰的坚持,终于得到了社会上好心人和志愿者团体的帮助,幼儿园终于办起来了。而且现在有好多的爱心人士和志愿者每周都会去看望这些孩子,还会尽己所能帮助这些孤残儿童。
现在幼儿园里总共有两百多个孩子,这些孩子全部来自农民工、贫困和单亲家庭。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马玉兰全部免除了费用,对于农民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收费也都很低。马玉兰做了一件寻常人不理解的事情,而且她也打算把一生都投入到这份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事业上。
■赵训香
赵训香是兰州市无军籍退休职工服务站的一名退休军工,老人爱好游泳,把冬泳当做一项事业来做。赵训香老人现在是兰州市冬泳协会会员,常年坚持冬泳,勇斗严寒,畅游黄河。用老人的话说,一是锻炼身体,二是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在常年坚持冬泳的过程中,老人不但多次勇救落水者,还在黄河边播种了许多绿色的希望。
2007年3月4日,赵训香同十几个冬泳爱好者一起去游泳,在他刚下水时隐约发现离自己100多米处有一个“东西”在水中晃动,凭经验他感觉那个漂浮物是人,赵训香急忙大声向岸上的朋友求救,大家一同努力将落水女孩拖上了岸,并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就在同一天下午,雁盐黄河大桥附近有一位20多岁的女青年慢慢走进了冰冷的河水中,被正在附近游泳的赵训香看到,他立即向一起游泳的其他人员求助,将女青年带回岸边。2009年2月16日,赵训香与同伴在进行冬泳前的热身时,救下了一位因家庭发生矛盾一时想不开选择轻生的老人,轻生者两次跳入水中,赵训香都是毫不犹豫地下水施救,最终救起轻生者,并开导其回家。
一次次挽救起生命,赵训香特别欣慰,并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除了常常见义勇为之外,赵训香老人还对黄河岸边的绿化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近6年来,赵训香和冬泳协会的队员们自发在黄河岸边种树,从未停止过播种绿色的脚步,共种下200多棵树苗,为空地撒上了绿色,更为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
■段桂花
段桂花是一名环卫工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奋斗了27个春秋。用辛勤的汗水,为市民创造出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她用那闪光的心灵,谱写出一支支感人的乐曲。她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环卫事业,真正实现了“脏了我一个,干净千万家”的诺言。
1986年正值花季少女的段桂花当了一名环卫工人,当时被安排到清扫一线工作,也就是俗话说的扫大街。世俗的眼睛、鄙夷的表情、冷言冷语甚至一些粗言烂语经常会在工作中遇到,因此上班时她总是把帽子压得很低,从不敢正眼看人。刚开始,她连扫帚都不会拿,由于动作不够熟练,清扫速度慢,她便比别人提前一小时开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手指的血泡磨破了,回到家两条腿像灌了铅似的,手臂也酸得连碗都端不起来。尽管如此,第二天,段桂花照样早早起来,无论寒冬酷暑,她都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哪怕地上有一片树叶都及时扫掉,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后还主动帮他人清扫。
她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得到了领导的信任和认可。2005年她被任命为先锋路站站长。初任站长,对站内情况不甚了解,上班第一天,她就到各个班组跟班劳动,了解各条路段的实际情况,迅速掌握了全所的工作动态。每条路段有多少面积,有多少门店,哪些地方卫生质量易出现反复,她都了如指掌,为以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晓花
王晓花是七里河区绿化队的一名工作人员,她的笑容十分灿烂。王晓花总说:“一天开开心心的,花儿草儿听到我的笑,都会长得好一点。”她说笑是她的爱好,而且笑能使她把工作做得更好。而在日常生活中,王晓花更是一个热心人,大家一致称赞道,这个晓花真是一朵心灵美丽的小花儿。
王晓花负责的是西津西路部分路段的绿化养护工作,平日她耐心呵护着自己种植的一草一木,周围的同事都说,这些花儿都沾染了王晓花的快乐和勤劳,所以长得格外好。她说自己热爱这份工作,所以要把绿化养护做得更好,让更多的人看到美丽的花儿绽放。由于工作在马路上,王晓花还常常帮助有需要的路人。有一次,她将一位晕倒在路边的人救了起来,帮助其联系家人、联系医院。王晓华说这些事都是她该做的,这样的事情大家看到都应该去帮忙。王晓花经常对别人说,她的名字叫做晓花,而她从事的工作也与花花草草有关。她希望自己能做好城市绿化工作,做一朵绿化城市的灿烂“小花”。
■孔令英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这句话放在孔令英身上一点都不贴切。10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婆婆,想方设法给老人看病,把最好的都留给老人,掏心掏肺就为了老人好,孔令英这个好儿媳,让红古太多的人为之感动。她常说:“等我年老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所走的路,我会自豪地说,我这一生无怨无悔!”
孔令英的公公长期患有高血压、脑中风、糖尿病,行走艰难。婆婆患有骨质增生、糖尿病、胆结石等多种疾病。病魔无情地折磨着他们,孔令英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老人年纪大了,眼神不好,手脚也不灵便,指甲长了她给剪,头发乱了她给梳,并经常给他们洗脚、擦身、洗衣服、洗被褥,闲时还给二老捶背、按摩,陪他们聊天,说些笑话和开心的事,老人很受感动,感觉生活得很幸福。
正当在各事顺心如意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场突发车祸,丈夫的弟弟和弟媳不幸死亡,留下一个不到两周岁的孩子成了孤儿,孩子整天哭得叫爹喊娘,看到这些,孔令英决定承担起抚养侄儿的义务。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孔令英用自己的真心真爱支撑起了这个家庭,赢得了周围人的一致称赞。
■刘吉香
在河桥镇的南关村,每当提到“敬孝”二字,人人都会竖起拇指夸赞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刘吉香。她十多年如一日,精心照料年逾七旬因患糖尿病又患脑梗塞而卧床不起的公公和患脑溢血半身不遂,大小便失控的婆婆,同时照料年逾八十而患眼疾,行动不便的伯父,拉扯上学的一双儿女。
老人患病后,她到医院跑前跑后为老人忙救治,在家里每日三餐想方设法做老人可口爱吃、容易消化的饭食。每顿先给伯父、公公按时吃喝,再一边扶着瘫痪的婆婆,一边一口一口地喂饭喂水。定时给伯父、公公洗头、浴脚。每天不定时地给婆婆接屎端尿,翻身、擦身、梳头、按摩。天气晴朗时,她把婆婆推到屋外散心,晒太阳,由于婆婆身材高大,每次从床上抱到轮椅都累得满身大汗,但从不埋怨一声。一年四季,老人们的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他们穿的衣服、鞋袜,用的被褥、床单,经常拆洗,从无异味。特别是老太太的尿垫,坚持每日换洗,有时遇到天阴下雨,尿垫晒不干,她就拿到火炉上,一块一块烤干。
2013年的春节,在婆婆古稀寿庆之时,河桥镇政府专门派代表为刘吉香佩红挂花,对她关爱老人、孝敬父母的优秀事迹进行了大力的表彰奖励,并倡导更多人向她学习。
■辛小明
辛小明是一名普通的居民,普通到属于转身走入人群后再也无法辨认,然而在城关区红二村社区,他可是一个谁都认识的人,这不是因为他有豪言壮语,也不是因为他有惊世之举,只因为他多年来默默帮助他人,贴心照顾空巢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常年挑水、义务看守桥洞路灯……大家亲切地称他“老好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提起辛小明,86岁的赵敏老人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因为辛小明照顾老人已经有几年时间了,只要有空就去老人家,陪着聊聊天,拉拉家常,老人家的体力活辛小明全都包了。在辛小明眼里,社区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都是他的亲人,有人问他为什么经常义务照顾这些老人,他说:“我从小就在红二村,这些老人年纪和我父母一样,可惜我父母去世得比较早,没有好好地孝敬上,现在家中没有老人,就把这些老人当成亲人了,妻子和孩子也非常支持。”面对很多人的赞扬,辛小明总是不好意思地说:“现在我还年轻,能干动活,帮助一下老人也是应该的。再说谁没有老的时候?这也是给孩子们做个榜样。”
红二村社区地处火车站以南地段,环境复杂,是治安案件频发的区域,尤其是火车站东侧铁路桥涵洞比较长,里面很黑暗,在这里经常发生案件。后来社区在涵洞内安装了路灯,把看护路灯的工作交给了辛小明。从此,他每天晚上6时开灯,并且经常在夜晚值班时为行人负责安全。有一年冬天,有人将灯全部打破,洞内一片漆黑。辛小明知道后,提着手电筒来到洞口为行人照明,一直到天亮,路过的行人都非常感动。
■包燕秀
她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她的善良坚强却令很多人为她竖起了大拇指。面对丈夫瘫痪、公婆已故、孩子幼小的人生困境,她顶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痴情守护着瘫痪丈夫,苦苦呼唤着与她朝夕相处的“植物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她就是西固区东川镇梁家湾村村民包燕秀。
包燕秀的丈夫在柴世清在家门口的建筑工地上打工,2006年10月的一天,从工地传来噩耗,工地出事了,有人被几十块铁壳子板砸埋了。当工地上的人将壳子板拿开后,包燕秀的丈夫柴世清已是不省人事,送往医院抢救后,柴世清成了“植物人”。当年包燕秀年仅34岁,一手拉着仅有三岁半大的女儿,一手掩饰着布满泪水的脸。丈夫成了“植物人”,全家的重担都落在这个柔弱妇女的肩膀上。在病床前,她一勺一勺地将一日三餐喂给丈夫,服侍着丈夫的吃穿,接屎接尿,从无怨言。
为了让丈夫能够说话,她每天晚上先让孩子睡着后,就深情地呼唤丈夫的名字,给他讲述以前三口人开心的故事,并在自家屋檐下的台阶边上用木棒绑了个扶手,每天把丈夫背出来,搀扶着扶手锻炼,活动肢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丈夫不仅能够说话,还能独自行走了。给丈夫治病花去了所有积蓄,拮据的生活全靠低保金和亲戚的接济。为了让家里人生活过得好一点,包燕秀开始托人找工作外出打工。有人将她介绍到了柴家峡水电站去干环卫工作,于是她每天早出晚归,但对丈夫和女儿的一日三餐也从没有耽误过,洗洗刷刷都在晚上干。她说:“丈夫失去了劳动能力,我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让这个家垮掉。”
■司翠善
今年33岁的司翠善,是皋兰县黑石川乡石青村三社的一位普通农民。8年儿媳如闺女,悉心照料三个公公以及年迈的婆婆,用大爱温暖着家庭的幸福,用真情关切着亲人的健康,用青春谱写着行善尽孝的华章。
2005年,24岁的司翠善嫁到了丈夫张兆坤的家庭,这是一个困难而又复杂的大家庭。公公有两个哥哥,大伯和二伯精神有问题,言语不清。从那个时候起她便将照顾三个公公和一个婆婆的事一肩担起,寒暑如一,从未辍堕。婆婆身患重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司翠善为婆婆洗内衣,几乎是一天一洗、两天一换,侍候稍不及时,就会屎尿拉到衣服上。为了除去裤子上的异味,她拿来苏打水、洗涤液,尽量洗净,让婆婆舒服,让屋内环境清新。打点滴、煎药、喂药、喂饭,无不细心周到,在她的精心料理下,婆婆的病奇迹般痊愈了,还能帮她打理家务、照看孩子了。
去年,公公身患绝症,衣食起居司翠善更是细心照顾,直至去世。公公去世后,大伯公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日夜思念弟弟痛哭流涕。期间她经常哄他开心,然而大伯公还是抑郁成疾,在3个月后,也一病不起而溘然长逝。自从公公们去世后,婆婆一下子苍老、消沉了许多,整日愁眉不展、茶饭不思。看到婆婆这样,她便发动亲朋好友、街坊领居来和婆婆谈心,帮助她走出阴影。不幸的是,今年夏天婆婆在家门口,不慎将腿摔断,因丈夫在外打工,根本顾不上家里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情,司翠善一个人精心照料着婆婆,在她的细心照料下,一段时间后,婆婆的身体很快得到恢复。现在婆婆逢人就说:“我家有个好媳妇,比亲生闺女还要亲。”
新闻推荐
【本报讯】11月18日,皋兰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集中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对全县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把学习贯...
皋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皋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