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村里看变化
在蜿蜒的安皋公路北面,有一个沿沟而建、众山环绕、红砂铺地的小村——李家沟村。1月16日,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上午10点多,冬日的逼人寒气有了些许减退,修建一新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虽然步履不那么整齐,手势不那么灵活,但过上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刻”在每个人红扑扑的脸上。这个皋兰县九合镇地域最小、人口最少的村子有110户共437人,然而贫困户就有35户,占总户数的31.9%,贫困人口152人,达到总人口的34.8%。自2012年3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村里建成了文化广场、引来了自来水、竖起了太阳能路灯、建起了加工厂、修通了致富路……
引项目“穷窝窝”华丽转身
要致富,先修路;要发展,引水来;要改变,夯基础。2012年3月,全省联村联户行动启动,作为联扶单位,兰州市政协为如何帮扶这个全省挂上号的贫困村定了主基调,随之一个个项目引进了村里。
一年多来,在市政协的牵头下,李家沟村引进项目9个,项目投资达820多万元,其中土地整理开发项目投资达500多万元,整理开发水浇地680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协调促成了该村变压器扩容改造工程,不仅解决了村民生活用电,还满足了水利灌溉和小加工企业用电;投资55万元进行自来水改造,解决了李家沟村117户437人饮水问题,增加灌溉面积250亩,发展设施农业80亩;投资103万元,加固涵洞10座1675米,衬砌渠道7500米,铺设输水管道1800米,现浇震墩10座,分水口25座,满足680亩水浇地供水需求;投资100万元用于村内街巷硬化、路灯亮化、沿街墙体“穿鞋戴帽”、残垣断壁拆除翻建等村容村貌整治;投资10万元用于该村精神文明建设,投资15万元用于该村标准卫生所建设,加快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彻底改善了环境面貌。如今,低矮破旧的村委会改换新颜,变成了一幢二层小楼。四通八达的村道全部硬化,太阳能路灯立遍全村。
找对策李家沟村焕发新生机
李家沟村四面环山,只有一条进村的路,产业以西瓜、洋芋等旱作农业为主,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销售困难,对于这些问题,兰州市政协机关干部,同镇、村干部和各帮扶单位共同分析,研究了“对接两区、南移北农、打造园区、建设新镇”的发展思路,提出“发挥区位优势”、“服务兰州市区”、“紧抓劳务输出”和“强基础”、“扩面积”、“提质量”、“促和谐”的发展思路。
在李家沟村,市政协主席王冰有3户帮扶户。针对这3户不同的特点,王冰为每一户制定了发展规划。其中一户以种植业为主,并出资为该户修理了运输车辆,发展农产品运销,远期扩大种植业并发展养猪业;一户以养猪业为主,协调争取政策性资金和妇女小额贷款,帮助购买机器、扩建猪舍、兴建蓄水池和仓库,远期实现养殖规模上档次;一户以养羊业为主,争取资金和贷款,扩大规模,帮助翻修住房、圈舍,远期实现规模养殖。通过规划,使农户明确了发展思路,增强了致富信心。
路子找对了,收入增加了。在村委会前的宣传栏上,贴着一张全村110户村民收入对比表。村民韩成孝2012年收入21535.74元,2013年为27750.99;村民俞树江从2012年的19364.04元增长到2013年的25131.29元。村党支部书记杨国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村农民纯收入2011年是3857元,2012年是4568元,2013年预计是5664元,每年增长千元左右。
自乐班唱个小曲心情舒畅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村民看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着日益鼓起来的“钱袋子”,满脸洋溢着幸福和喜悦。
今年已逾花甲的韩文生是村里的“文化达人”。他将村里一年来的变化编成了顺口溜。“道路硬化好下脚、环境美化亮路灯、村庄绿化大变样、墙上画画有模有样。”不仅如此,他还参加了村里的兰州鼓子“自乐班”,弹得一手好三弦。“过去连个活动场所都没有,如今村里专门建起了文化活动室,让我们这些老家伙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韩文生笑着说。如今,“自乐班”已经有10余个成员,并在进一步的壮大。
绿化村道、建设养殖基地、扶持种植产业项目……新年里,市政协一项项帮扶措施正在制定,腾飞的画卷徐徐打开,李家沟村脱贫致富的道路将日益宽阔,更加光明。
新闻推荐
大哥是我们这一辈所有亲房男丁中的老大,父辈们的长子,爷辈们的大孙子,太爷的大重孙。前年清明节前的4月3日在老家大大(大伯)的坟前,大哥对我说:“我们的大姐4岁从乡下转城里时,陆爹为了保家中口粮没转,后...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