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兰州市各区县全部建成城市虚拟养老院,享受服务的老人已逾22万人
●兰州市8个区县城乡社区已建成135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今年兰州市提出再建设60家,将有越来越多的老人享受服务。
●目前在皋兰县8个试点村,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已全部建成投用。
今年已86岁的王金声老人,由于没和儿女生活在一起,平时除了约上朋友去遛弯,就是在楼下的棋牌室打牌,时间长了总感觉有点单调。可自去年以来,他和朋友有了新去处,不仅忙了生活也丰富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王金声老人所说的这个新去处,就是离他家不远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是城关区东岗街道深沟桥社区投资30万元建设的、以拓展虚拟养老院服务内容的托养机构。白天,老人可在这里聊天、打牌下棋、读书看报、健身跳舞、康复训练、吃饭休息、看电视等,晚饭后回家去住,尽享天伦之乐,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享受中心上门服务。老人形象地称其为托老所、社区老人家门口的养老院。
像深沟桥社区这样的日间照料中心,在兰州市8个区县城乡社区已建成135家,今年兰州市提出再建设60家,力争2015年在全市60%的城市社区、镇政府所在村(社区)和5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建成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进而扩展这种适合老人“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
虚拟养老和日间照料,既是兰州市近几年来探索建设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也是兰州“十二五”社会养老规划建设主要内容。市民政局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各区县全部建成城市虚拟养老院,目前服务项目包括生活照料、家政便民、医疗保健、心里慰藉、文化娱乐等11大类230多项,享受服务的老人已逾22万人,而随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成,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享受服务。
虚拟养老解除儿女后顾之忧
我国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面对汹涌而来的“银发浪潮”,除了各级政府加快建设机构养老院外,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或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区服务中心、托老所等社区养老设施,纳入小区进行配套建设。
就在规划出台的前夕,兰州市城关区率先开始进行探索,并成功创建了新型居家养老模式——虚拟养老院。一部热线电话、一个指挥平台、一批加盟企业,在短短几年内,让数万老人实现足不出户,在家可享受专业化、标准化的养老服务,不仅满足了老人们的服务需求,还解决了不少儿女的后顾之忧。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运作模式,很快得到了老人和社会的认可。对此兰州市经过调研和论证,于2011年提出全市推广虚拟养老模式,四区三县遂即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建设,截至2012年底,全面完成城市虚拟养老院建设。
兰州虚拟养老院运行四年来,服务项目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目前可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家政便民、医疗保健、日常护理、心里慰藉、法律咨询、文化娱乐、临终关怀等,11个大类230多个小项,享受服务老人逾22万人,基本实现了人性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服务。正如石水成老人所说:“有了虚拟养老院,犹如儿女在身边,服务细致而周到。”然而,仅靠虚拟养老院毕竟有限,如何拓展更多的服务内容和方式,让更多的老人实现居家养老呢?2011年,兰州市将建设照料中心提上日程,加快全市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立。
托老所里感觉到家的味道
“小孩子可送到托儿所,老人同样可上托老所”。记者走进七里河河湾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远远就听到老人们娱乐的欢快笑声,这里被老人们形象地称为托老所,当天有三四十名老人前来活动。
淡雅的窗帘、舒适的坐椅、整洁的床铺、活动器具一应俱全。打牌下棋、读书看报……丰富的文娱活动,还有中医特色服务,任由老人选择。
在城关区深沟桥社区,同样有这样的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书记关锋告诉记者,为给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娱乐服务,社区整合了200平方米的场地,投资30万元打造了夕阳红会馆,内设照料中心、夕阳红餐厅、棋牌游艺室、阅览超市、书画室等,并聘用了几名服务人员,和社区干部职工们一道,以无偿或抵偿方式,为这里的老人们服务。会馆全年开放,每天从早8点半到晚5点半。
与此同时,日间照料中心还帮助那些居住在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长期生病卧床及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老人有需求只要拨打照料中心的电话,就会指派专业人员上门服务,比如送餐上门。会馆还定期组织开展棋类比赛、书画作品展和文艺演出等活动,以丰富老人的业余生活。
拥有五个子女的王金声老人说,他已习惯了一个人自由地生活。四个孩子在外地,一个姑娘在兰州,他都不愿意去打扰。几十年来,他都是约上老伙伴,打牌下棋到处遛弯。“我喜欢来这里吃饭,饭菜可口服务也好,最主要的是开心。”王金声老人说,在照料中心,他能感觉到家的味道!
农村幸福院独居老人不孤单
随着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增多,精神文化的单调,田间院落的操劳,让农村留守老人和独居老人、其他老人养老需求日趋多元化,迫切需要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来承接家庭转移的养老功能。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便在农村应运而生。今年80岁的蔡希珍老人,是榆中县甘草店人,家住蔡家沟村脑上社,是村里年龄最大的留守老人。因为老伴早早离世,他独自一人在家,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但他是幸运的,去年以来他有了好去处,几乎每天都会去离家不到2公里的“互助老人幸福院”,和同村的老人聊天、看看电视打发日子,较以前的生活,蔡老觉得不再孤单了。
蔡家沟村支书蔡汉儒告诉记者,目前全村有331户人,其中60岁以上的留守、空巢老人有200多人。2012年底前,全镇唯一的“老人幸福院”在村上建成投运,场地是东岭小学撤并后留下的闲置教室。十几个月以来,逢农闲时间和下雨天,每天有200余位老人来这里,下棋、看书、看电视等,老人们在一起娱乐很快乐。
2012年末,兰州市把养老服务基础较好的皋兰县,作为全市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建设示范点,并在忠和镇平岘村、西岔镇西岔村、岘子村等8个村进行建设。通过把闲置的村委会、学校空置房屋等进行改扩建,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图书阅览、棋牌娱乐、午餐供应等互助服务。
市民政局局长田明告诉记者,幸福院都是2012年省彩票公益金资助的项目,目前8个试点村已全部建成投用,设置床位达到160张以上,可为300多名农村老人提供服务,初步解决了村里老人日间照料、图书阅览、棋牌娱乐、季节性吃饭等问题。对农村老人而言,最大的好处是服务免费。老人自愿选择进入幸福院,除了生活所需的衣被等生活用品自理外,互助老人幸福院产生的水、电和暖气等日常运转费用,由村集体承担。
今年再建60家社区照料中心
截至目前,兰州市老年人口已超过53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7%,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属于典型的老龄化城市。为让更多老人幸福地度过晚年,兰州市在2012年,出台了城乡老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方案,并决定以七里河区和安宁区、西固区三区为试点进行建设,进而扩展到全市城乡社区,力争2015年在全市60%的城市社区建有老人日间照料中心,镇政府所在村(社区)和5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建有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
记者了解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要建在本辖区方便老年人出行、生活的地段,尽量靠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设计应包含“五室”,即日间照料室、休闲娱乐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康复室和配餐室。日间照料中心应以社区居住人口、老年人数为依据,坚持标准和实际实用相结合,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床位不少于30张。每个照料中心同时要配备2名专职服务人员及数名兼职服务人员,专职人员可以是社区人员或者村干部,兼职服务人员由社区、村社工作人员、有爱心的居民及志愿者组成。
为了加快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兰州市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资助,对已建成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每个奖励10万元,对已建成的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每个奖励5万元,奖励金主要用于日间照料中心的配套设施等。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动员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公益慈善组织、其他社会力量兴办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市县福利彩票公益金将重点支持当地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此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实行无偿、抵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运营模式,而且收费实行明码标价,并在开业运营前报市县区民政部门备案。按照要求,全市将在建60个日间照料中心,其中,城市社区建设20家,农村社区建设40家,目前兰州市多个区县已启动选址工作。
新闻推荐
【本报讯】第十二届“中国·花漾什川旅游节”9日在皋兰什川开幕,作为重头戏之一的自行车赛,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球。该项比赛由皋兰县文体局主办、甘肃顺风自行车极限运动俱乐部承办,共有来自兰州的...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