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兰州代表团孙晓玲等10名代表联名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提交《关于开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就业服务工作的议案》,建议政府关注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简称三类残疾人)中的特困群体,并以残联为主体,组建三类残疾人托养就业康复机构,为他们提供托养、就业、康复等服务。代表们还就如何更好地帮助、服务残疾人提出了具体措施。
■背景
三类残疾人普遍生活困难
甘肃省有各类残疾人187.1万人,近10年来,虽然甘肃省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残疾人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中的特困群体仍然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服务和保障。目前,甘肃省三类残疾人有77.58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41%,涉及236.8万家庭成员,这部分特困群体普遍生活困难,家庭负担沉重。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他们在康复、教育、就业、生活保障、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也往往得不到保障。智力残疾人和发病期间的精神残疾人在思维、行为上的不确定性及辨别能力的缺失,有时还会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长期以来,甘肃省一直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三类残疾人托养就业康复机构,残疾人托养无场所,也没有为三类残疾人提供功能训练、心理教育、康复医疗、能力训练的专业养护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甘肃省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发展。
■建议
组建托养就业康复机构
以残联为主体,组建各级三类残疾人托养就业康复机构,为他们提供托养、康复、培训、就业服务,并开展肢体、聋儿、视力、假肢安装、矩形器装配、业务指导、医疗、手术等方面的服务。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把托养服务工作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无偿划拨建设用地,解决建设资金,给予特殊扶持和照顾,建立托养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兴办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托养机构,政府按其实际收养人数进行补贴,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财政部门应在配套中央财政的6亿元托养机构建设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建立三类残疾人托养服务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托养就业康复机构的建设和托养对象的资助补助,专款专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 照顾孤寡老人、为下岗职工子女做义务家教、上街清理垃圾……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可以看到青年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昨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青年志...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