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庙会,就会勾起许多老兰州人对香火和庙会盛景的记忆,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文化记忆。庙会是我国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地方乡土民俗的特殊形式。它的形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相传,各地举办庙会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巳存在了。过去的庙会,一般都在民间寺庙特定的节日里举行。如兰州五泉山四月八的庙会,西固河口街三月三的百子会,苦水街四月八“猪驮山”的庙会等等。过去的庙会活动,都是在寺庙或寺庙的附近举行。
过去,我的家乡西固区河口街,每年开春后举行三月三的“百子会”。百子会是年节之后头一个庙会盛会,也是一个极富人情味的庙会。庙会期间,十里八乡,四面八方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来庙会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接踵而至,人流如潮。河口街的百子会,每年三月三在河口大佛寺举行。届时开寺三日,三月三这天最盛。河口大佛寺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寺院,寺院的上大殿供奉释迦牟尼的塑像,这座寺院寺容宏大,气象不凡。上下大殿都用黄色和绿色的琉璃瓦盖顶,在阳光的照射下,映出道道彩光,形成佛光普照的奇丽景观。寺院的西侧殿,宽敞壮观。在莲台上塑一尊百子娘娘的坐像,(也叫三孝娘娘)这尊百子娘娘,慈目善眉,神情怡然。怀中抱一个眉清目秀,笑容可掬,小鸡翘着,全身裸露的小男童,栩栩如生,人见人爱。
三月三的“百子会”是一个人们祈福求子的庙会。这一天,河口附近三乡五里,许多缺少儿女的妇女,如期都要来河口大佛寺烧香拜佛,祈福求子。也有从红古,永登、皋兰等地赶来的香客。古往今来,生儿育女,繁衍子孙,从来都是人们的希望和理想。同时也关乎到中华民族的兴旺,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住和追求。百子会的主要仪式则是“拴娃娃”。那些求子心切的妇女们,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用一根红头绳,串上一枚麻钱儿,然后把它戴在百子娘娘怀中的那个男童的颈项上。这就意味着拴住了娃娃,来年皆可生一个大胖小子。如果如愿以偿,来年喜得贵子,那些曾经拴过娃娃的妇女们,三月三这天,定会再来这里还愿敬香,点灯祝福。并送来“软匾”,感谢神灵。这种“软匾”,即是用红绸缎制成的长约二尺,宽约一尺的匾额。上面书写“有求必应”、“心诚则灵”等字样。年复一年,百子娘娘的大殿墙壁上,挂满了这种感恩的软匾,使整个大殿显得无比神秘和温馨。一些有钱人家,还捐施香钱和供品,那种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如果数一数当年送来的软匾数,就可知道增加了多少人丁。
河口老街三月三的百子会,在民国时期十分盛兴。直到1948年左石才停止。三月三的百子会,那只是农耕社会人们心理上的一种向住,也是民众对生命动律的一种精神追求。如今已早被人们淡忘了。
新闻推荐
对传统方式不“感冒”追捧网络教育热衷培养孩子个性 80后父母的新一代育儿经
时下,已组建家庭的80后陆续进入了生育高峰期。当年被冠为“小公主”、“小皇帝”的他们转眼已成了孩子爸、孩子妈。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发现,他们虽然育儿实践经验少,但对老...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