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是陆域版的地理中心,也就是说它是地理学上的中国“心脏”。
兰州又名金城,由来已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语言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活化石,亦是一座城市漫长历程中的见证。我在兰州这座城市里生活了四十年,回顾自己三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始终与这座生生息息的城市相关。我的一部长约近六十万字的长篇小说《金城关》里,大量地运用了兰州方言,其中包括不少妙趣横生的歇后语。春节期间,有友人又给我提供了不少民俗方面的资料,其中也有非常有趣的歇后语。
大家知道,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的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兰州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寻常百姓所喜闻乐见。
红萝卜拌辣子——吃出没看出。炒面捏哈(下)的娃娃——熟人儿。
脚户哥骑驴哩——舒坦一段是一段。
精尻子撵狼哩——胆大不知羞。
荞皮打糨子——不粘。
大麦秆秆吹火——小气。
木匠的斧子——偏刃子砍。
公鸡头上的肉疙瘩——尕大是个冠
(官)。
烟筒里出来钻炕洞——尽走的黑路。
脚把骨上号脉——胡捏者哩。
炕旮旯里拾娃娃——尽遇哈(下)的好
事。
雍正爷犁地哩——耕的浅,谋的深。
磨道里等驴哩——跑不脱。
雪地里穿孝衫——人白影子黑。
下巴子底下支砖——不叫人言传。
砂锅子里面捣蒜——一锤子的买卖。
麻雀儿跟着夜蝙蝠飞哩——往瞎处走
呢。
鞋壳勒里尿尿哩——热着一阵子。
酱瓜子调盐——还是个咸(闲)。
懒猫儿叼了块煮哈(下)肉的姜——吃
起嫌辣哩,撇起舍不得。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中歇后语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他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正是由于兰州是交通枢纽及商阜重镇,自古以来,商贾旅人来往频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旱码头,再加上狭长险峻的地理地貌和各族民众世代和谐共处,所以,在兰州方言里留下了许许多多极具特色诙谐有趣的歇后语。
卖油茶的不拿勺勺子——倒的好。骆驼的尻门子——高眼儿。
缸缸子打掉了耳耳子——没法提了。石头上尿尿——溅(趱)了。
癞蛤蟆打哈欠呢——哈气子大的很呐。癞蛤蟆跳门槛——连蹾沟子带伤脸。猪吃核桃子——响(想)的脆。
枣核子解板子——出不了材料。
后山里的土地爷——见不上盘(供品)。满脸的麻子——坑人。
给死人裹脚哩——难缠得很。郎中摆手哩——没治了。骟驴摆脖子——穷耍人。糖房里的木锨——粘板。
当了房子卖了地——光了。
老鼠的尾巴——肿了能有多壮(粗)。瞎子抓虱子——瞎摸。
狗不扯拉屎的——谋着一头子。尕砂锅里炖驴鞭哩——撅坏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兰州市台办通过千乡万才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邀请台湾联合大学副校长陈正成先生实地考察兰州市的千乡万才会员学校情况。两天时间里...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