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首场无烟婚礼在兰州饭店举行,婚礼现场没有烟雾缭绕,犹入“仙境”一般。来宾纷纷盛赞空气清新,表示“希望以后都能享受这样的就餐环境”。如今,这已不再是梦想。5月23日,兰州正式启动公共场所控烟工作,按照每年30%的工作进度,到2015年实现全市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目标。
这场无烟婚礼让许多人记住了一个名词——PM2.5,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在室外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工业污染和冬季燃煤等,而在室内,PM2.5则主要来源于烟草烟雾,就是通常所说的二手烟。目前,兰州室内公共场所的二手烟暴露情况如何,经营者和消费者怎样看待公共场所禁烟?5·31“世界无烟日”前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跟随卫生专业人员走进市区部分餐馆和网吧,在被称作二手烟污染的“重灾区”,对空气中的PM2.5浓度进行现场监测。结果发现,网吧中PM2.5浓度较高;中餐厅PM2.5浓度远高于西餐厅。对于公共场所禁烟,有的经营者和消费者举双手赞成并积极配合,有的则表示“这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监测:中餐厅PM2.5浓度高于西餐厅
连日来,记者跟随市疾控中心慢病科的专业人员来到市区内的3家网吧、4家餐厅进行了空气中PM2.5浓度的监测。这些专业人员还有一重身份,他们是为落户兰州的国际控烟项目“无烟环境促进项目”开展工作的市控烟办工作人员。
据慢病科谯小伟介绍,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浓度在65微克/立方米以下时,空气质量较好、较安全。
根据监测,工作人员发现网吧中PM2.5浓度较高,最大值达到103微克/立方米。网吧中没有明显的禁烟标志,也无人员对吸烟行为进行劝阻。
被监测的4家餐厅中两家是中餐厅,两家为西餐厅。监测发现,中餐厅PM2.5浓度远高于西餐厅PM2.5的浓度。中餐厅最大值达163微克/立方米;西餐厅最大值仅为39微克/立方米。其中一家西餐厅是明确“禁止吸烟”的无烟餐厅。
记者在中餐厅看到,两家餐厅室内均无明显的禁烟标示;不吸烟者也无视二手烟的危害,记者未发现任何不吸烟者向管理者或是吸烟者提出“请勿吸烟”的要求。
而在西餐厅记者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两家西餐厅均有明显的禁烟标识,在其中一家明确“禁止吸烟”的无烟餐厅,人们仿佛达成了某种共识,没有一位客人点燃香烟,除了香喷喷的食物味道,问不到一丝烟味儿。而在另一家西餐厅,尽管有少数人点燃香烟,那星点的火苗也很快就被熄灭。因为服务员会保持微笑地对吸烟者进行有效劝阻。“氛围和公共意识很重要,西餐厅正是在禁烟标识和“劝阻”的双重作用下,才做到了无烟。”谯小伟说。
商家:禁烟不会影响生意
23日,兰州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举办全市公共场所控烟工作会议,全市160名公共场所经营单位负责人及50名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参会并接受了公共场所卫生法律法规及控烟卫生知识培训。
裕珑网络会所、温泉水会、湘聚兰州大酒楼都是参加过此次会议的经营单位。记者跟随专业人员来到位于武都路的裕珑网络会所,刚走进时,感觉与其他网吧并无差别,仔细观察,记者发现这家网吧的好几处墙壁上贴着“禁止吸烟”的标识。
记者与网吧经营者王先生攀谈起来。在谈话中记者得知,目前网吧有11名工作人员,其中六位服务人员都有劝导顾客不要吸烟的职责。据悉,劝导行为是兰州市公共场所启动控烟工作后,要求场所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做到的。
问及劝导的成效,王先生对记者说,来网吧上网的客人有百分之六七十吸烟,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客人烟瘾小,在工作人员上前劝说后就能立即掐灭香烟,有的客人表示抽完这只就不抽了,而有的客人干脆置之不理。总之,能真正听从劝导的只有10%。王先生表示,劝导工作虽然不好做,但万事开头难,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会有成效。
在湘聚兰州大酒楼,餐饮部经理彭先生肯定地告诉记者,餐饮行业禁烟是有利无弊的。他指着餐桌的桌布分析道,首先对餐厅的财产是一种保护,像这样被客人烧坏的桌布不知有多少,这对餐厅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当记者提出“是否对餐厅的营业额有影响”时,彭先生回答说不会,一是因为香烟所占营业额微乎其微,二是这条规定在每家餐厅都实行,是公平的。接着,他笑笑说:“肯德基是绝对禁止吸烟的,但也没有因此而门庭冷落啊!”
由于控烟面对的是社会大众,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对于吸烟、二手烟以及创建无烟环境等的认识有所不同,因此难免产生误区,专家一席话或许能纠正谬误。
生活中,有吸烟者会振振有词地说:“我爷爷抽了几十年烟也没得癌症,结果活到九十多岁;我奶奶没抽一口烟,结果得了肺癌。看来吸烟得癌症也不是绝对的。”
“的确,不是所有的吸烟者都会罹患肺癌,但肺癌病人中有80%以上都是吸烟者。这是不争的事实。”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刘华说。有资料表明,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至20倍,喉癌发病率高6至10倍,冠心病发病率高2至3倍……
刘华接着解答了“奶奶不吸烟却得了肺癌”的疑问。她说,二手烟患癌几率等同吸烟。每日和吸烟者在一起待上15分钟以上,吸二手烟者的危害便等同于吸烟者。每个人身上都有“原癌基因”,这种基因使人在胚胎时期能够生长,但其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停止起作用,否则人就容易得癌,而吸烟可以使这种基因再次开始起作用导致癌症。
PM2.5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室外的大气污染有时更直观,室内二手烟造成的污染往往被忽略,然而人们没有想到,如此严重的灰霾天气,其PM2.5浓度却远远低于有人吸烟的室内环境。
市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长万丽萍告诉记者,通过立法最终创建无烟环境,其实是几对关系间的博弈,它们是自由与健康,控烟和烟草业。无烟立法只是要求吸烟的人尊重不吸烟人的健康,不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立法也不是要求全面禁止吸烟,而是界定吸烟场所的范围。
立法:让理想不成为空谈
2010年1月15日,国际控烟项目“无烟环境促进项目”在国内的七座城市同时启动,兰州作为首批入围城市,依照项目有关要求做出郑重承诺:兰州市将按照《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8条及其实施准则,修改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止吸烟的政策法规,在立法层次、禁烟场所覆盖范围、执法机制以及处罚等关键条款上有所突破;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禁止吸烟法规的有效执行,确保医疗卫生机构、教育机构、行政办公机构、公共交通工具、室内等候室和售票厅100%无烟环境的实现。
对此,一位兰州法学界专家曾表示,只有通过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立法,才能真正保护不吸烟人群免受二手烟的危害。换言之,只有立法,才能保障理想不至落空。
因此,兰州一直跋涉在践行承诺的道路上。2011年3月,《兰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被正式列入市政府年度立法计划。同年11月,《条例》顺利通过兰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列入2012年兰州市人大立法计划,这标志着兰州市无烟立法已经正式进入立法程序。今年6月5日,《条例》将进行人大论证,6月中旬进入一审阶段。
法学专家同时提醒,个别人对二手烟危害的科学事实认知不足,尚未形成依据法律维护不吸烟者健康权的公共意识,禁烟法规出台后会面临执法难等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在全社会加强无烟立法和二手烟危害宣传,才能使二手烟危害能够真正深入人心,从而获得公众对法律法规的认同与支持。
新闻推荐
陆武成袁占亭率兰州市党政考察团赴福州考察 深入学习考察不断增进友谊共同开创合作发展新局面
【本报讯】5月29日,受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的诚挚邀请,市委书记陆武成,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率兰州市党政考察团赴福州,实地考察了世纪金源集团在福州的两个重大...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