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晚报讯(记者赵文瑞实习生党维维)6月6日,本报刊发了《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消息,让公众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共同发掘城市文化根脉,传承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7月2日记者回访时获悉,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市规划局陆续征集到各相关单位、热心市民的许多意见建议。
已经76岁高龄的柏敬堂老先生先后两次专程来到市规划局,就《规划》(草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对其中涉及的古建筑细节进行了订正和补遗,包括白衣庵与白衣寺的历史来源与坐落分布,兰园原址概况,五泉书院、天齐庙、庄严寺、普照寺等古建筑搬迁历史概况。在长达9页的书面来信中,柏老先生还补充了一些历史悠久的街巷地名来历,如会馆巷、黄家园、曹家厅、颜家沟、王保保城、萃英门等兰州市民耳熟能详的地名背后的历史典故。
《规划》(草案)公示期间,还收到了市民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的妥善处理棚户区改造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矛盾、补充保护作为西北重要的军事防御遗产的长城等一系列意见建议。兰州市著名史志专家邓明先生也通过电子邮件,对《规划》(草案)中涉及的古建筑进行了查漏补缺。
近年来,市规划局不断创新规划编制理念和方法,开门做规划,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深入挖掘兰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梳理出了一批亟待保护的历史街区与古建筑,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多元文化、保护城市肌理、加快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规划支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城关公安分局反恐特警大队巡控组民警在巡逻过程中,针对群众的求助和遇到的困难认真对待、热心帮助,获得广泛...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