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严存义曹立萍实习生袁佳男
见到田伟明时,他正坐在干净敞亮的办公室里,对着电脑伏案工作。
电脑连接的是多功能电气试验台,它兼有解决列车网络问题和通信问题的功能,铁路技术员依靠该设备就可以实时监测列车运行的有关数据并作出调整,不必亲临现场去检修。
而这一场景,在二十多年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
田伟明从部队转业后,通过自学取得兰州交通大学通信工程本科学历,1992年至今,已在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电气设备维修岗位上工作了26年,见证了甘肃铁路列车从“绿皮车”到Z55、Z75普通旅客列车、再到高铁动车组列车的发展历程。
田伟明的父亲、妻子和弟弟都是铁路职工。田伟明感慨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与中国铁路共同成长,亲历了一点一滴的变化。”
“30年前我当兵的时候,从武威坐火车回兰州,那时还是蒸汽机车,速度慢,人们从车窗往里挤,超员现象十分严重。车走起来‘哐当哐当\’,一直‘哐当\’12个小时才能到兰州。如今从兰州到武威只需要3个小时,且有多趟列车可供乘坐,真是太方便了。”田伟明说。
曾经的“绿皮车”,寄托着人们对远方的憧憬和思乡的情怀,成为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田伟明告诉记者,他刚进入铁路系统的时候,接触的就是“绿皮车”的检修工作。
“那个时候的绿皮车,车厢里没有空调,一到夏天热得像蒸笼,到了冬天又冷得像冰窖,全靠烧煤锅炉取暖。”田伟明回忆说,“当时列车上还是燃煤茶炉,夏天锅炉班组的人给茶炉加完煤,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大家修理锅炉,用的都是传统的扳手和螺丝刀,一次修理下来,衣服和脸上都是煤灰。而现在,新一代电气化普通旅客列车,用的都是电茶炉,节能环保,十几分钟就能把水烧开,而且检修起来也很方便。”
田伟明说,电气化列车运行,离不开优良的供电系统。目前,兰州车辆段采用的是DC600伏供电技术,由空调客车通过逆变器将DC600伏电压逆变成50赫兹、380伏交流电,向空调装置、电开水炉等供电。技术人员只需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监控,使用电子设备进行高效无污染的维修。“以前列车由蓄电池供电,电压不稳,不能满足除照明设备之外的其他用电需求。”
田伟明介绍说,新时代的电气化普通旅客列车,在行车安全系统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其中,轴温报警器的改进,就是中国铁路车辆制造技术进步的一个缩影。(转2版)
新闻推荐
唐仁健在兰州市调研时强调 做大核心企业做强产业链条推动十大生态产业竞相发展
【本报讯】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8月24日在兰州市调研。他强调,要树牢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把生态产业放在重要位置,...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