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青年研究员王立平马不停蹄地赶往各个临海试验基地和重大示范工程所在地,查看海洋环境适应性数据和工程的应用效果。
多年如一日的艰苦探索、坚持不懈,王立平与团队成功研制出石墨烯改性的新型重防腐涂料,大大提升了我国海洋装备与海洋工程的抗腐蚀能力。
自主知识产权:为海洋装备披上“铠甲”
在浙江舟山金塘岛和册子岛上,矗立着两座380米高电塔。这是创造了输电铁塔高度、重量等多项世界纪录的重大工程。
海洋高湿、高盐、高温环境对材料的侵蚀,是影响海洋工程安全性和服役寿命的关键。保障这两座电塔不受腐蚀的,是以石墨烯为关键材料的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防腐涂料。
这项成果由王立平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薛群基院士研究团队研制完成。站在电塔下,王立平抬头仰望直入云霄的塔顶,介绍说:“有了这层‘铠甲’,能将输电铁塔防护寿命提高6年以上,大大减少维修检修次数和维修频率,提升联网线路的供电可靠性。”
王立平一直从事功能防护涂层材料研制及其在航天航空、核电与海洋等高技术应用研究,足迹遍布黄海、东海和南海,相关成果已经在电力设施、船舶、跨海大桥、临海核电站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传承奉献精神:成绩归功国家、团队
记者采访了解,王立平和团队成员常常凌晨出发,前往海边的涂装工程项目现场,工作艰辛。
“在海边长期风吹日晒,团队每个人都是黝黑黝黑的。”王立平说。在问题和压力面前不躲闪,在困难面前不推脱,在挑战面前不畏惧,是他对自己和团队成员的要求。
这支海洋新材料科技创新“铁军”有固定人员85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24人。
作为团队负责人,王立平说,他所有的成绩,归功于国家提供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归功于这支有热情、有能力的团队。
志在科技强国: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王立平出生在宁夏中卫,在甘肃兰州学习工作了近14年。2015年8月,他带着妻子和5岁的女儿,从西北高原驱车来到东海之滨。2400公里路程,走了整整3天,一路上,王立平心潮澎湃。
他于2002年进入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师从薛群基院士。2007年,他放弃出国留学机会,留下继续从事功能防护薄膜材料及应用研究,产生了一大批重大成果。
他带领团队一起成功转化了近30项专利。其研究成果为我国海洋工程建设、海工装备关键部件、深海密封材料和技术、海洋污染物治理材料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据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近日,雁北街道和谐邻里·美好生活第四届新港城小区“家庭趣味运动会”拉开了帷幕。在运动会现场,记者看到此次趣味运动会融...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