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秦娜
上海,敦煌。一个是东部繁华大都市,一个是西北戈壁小城,看似没有交集的两个地方,却因为一位学者而紧紧联系在一起,她就是“敦煌女儿”樊锦诗。
50多年前,25岁的上海姑娘樊锦诗从北大毕业后,来到心心念念的敦煌,从此“择一事,终一生”,守护莫高窟半个多世纪,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50多年后,上海老乡茅善玉带着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回到故事的发源地甘肃,用地道的“上海声音”讲述敦煌故事,感动了每一位甘肃观众。
从此,两个人、两座城,因为一部剧,走得更近、联系得更紧;从此,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传得更远。
回家:一次感动之旅
回家的路,再远,也注定是一条温暖的路。
9月3日,受省文旅厅邀请,上海沪剧院携《敦煌女儿》来到甘肃,作为“一会一节”的闭幕演出在兰州首演。
9月8日,《敦煌女儿》移师敦煌,在敦煌大剧院献上了荣归故里的“处女秀”。当晚,樊锦诗与来自海内外的敦煌学研究专家、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以及敦煌文化和艺术爱好者一同领略了“上海声音”的魅力。演出结束后,樊锦诗走上舞台与主创团队交流合影,现场观众再次以雷鸣般的掌声向樊锦诗和演员致敬。
9月是收获的季节,沪剧《敦煌女儿》的“回家”之旅,收获了甘肃观众的肯定,也收获了继续做好剧的信心。
缘起:让更多人了解敦煌
感动的源头还是感动。
时间倒回到2012年,茅善玉还不认识樊锦诗,甚至对敦煌也没有太多的了解。而这一切都因为一篇新闻报道而改变。
“当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解放日报》上读到了一篇关于樊院长的报道,非常感动。”茅善玉回忆。
那些日子,茅善玉思前想后,一直琢磨着能做些什么?没错,她想要做一部剧,用艺术的形式把樊锦诗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上海人听,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转9版)
新闻推荐
近日,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评选结果出炉。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文化研究院)曹恩东的楷书作品《韩愈》经过激烈角逐...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