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本报记者在采访兰州市第一所寄宿制希望小学——皋兰县黑石川乡石青明德希望小学时,时任黑石川学区校长的张连祯告诉记者,调整学校布局创办寄宿制学校有很多优势:一是可以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达到资源共享;二是可以合理利用教师资源,解决教师紧缺问题,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三是可以缓解部分学校校舍紧缺和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5年过去了,随着寄宿制办学的全面推进,眼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多民族的寄宿小学
距离皋兰县城40多公里的大横小学是一所走过了60年风雨历程的老学校了,从2009年开始,这所学校结束了本村招生的历史,变成了一所新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其他寄宿制学校不同的是,这所寄宿制小学现在不仅招收了附近几个村社的小学生,而且也吸纳了5年前从天祝县移民过来的20多名藏族、土族学生。
“我们宿舍里住了好几个藏族和土族的同学,大家就像兄弟一样,我们的关系很好。”四年级学生张涵说。
大横村移民点上的藏族群众大部分来自天祝县偏远落后山村,教育水平偏低,大多数村民不识字,很多家长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刚搬迁过来的时候,小学生们都在移民点上读书。因为基础较差,加上老师队伍不稳定,孩子们几乎没有得到过正规的小学教育。”大横小学副校长张瑞好告诉记者,从2009年秋季开学后陆续有一些藏族小学生来到学校寄宿就读,两年过去了,现在这个移民点上的20多名适龄藏族、土族小学生已经全部进入了大横小学。
今年11岁的张军是大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的藏族名字叫呷巴珨(藏语音)。张军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天祝县金寺沟,是6年前移民过来的。“我们家现在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和弟弟。”小张军说话的时候显得很拘束,一脸严肃。但提起现在的学校,张军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起来。
“大横小学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学校。老师教得好,学校环境好,住宿条件好,食堂伙食好。”张军的“四好”表述听起来更像是老师事先给布置好的。当记者故意问他是不是老师安排的,张军一下子急了,委屈得涨红了脸。旁边的藏族小学生陆发龙说:“我们学校真的很好,不信你去教室、宿舍看看啊!”
宽敞的教室,标准的操场,干净的宿舍,整洁的食堂。这是一个标准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一个被藏族孩子称为“四好”的校园。在那一刻,我理解了小张军的委屈。“我长大了也要当老师,让每一个藏族孩子都能够在条件最好的学校上学。”张军说。
“寄宿制一个最大的好处是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提高了孩子与人相处的沟通和宽容意识。”皋兰县大横小学总务主任彭正云说。记者在大横小学采访时看到,生活中大孩子帮助小孩子在校园里随处可见。而学校在安排宿舍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考虑,一、三、五年级,二、四、六年级的男女生错开,分在不同宿舍,这样高年级的孩子就可以帮助低年级的孩子了。
走出困境的农村教育
“一个行政村7所学校,每所学校只有20来个学生、两三个老师,高低年级在一起上课,英语课没人教,老师讲课用方言,许多教室是危房……”这是2005年记者在皋兰县黑石乡石青村采访农村教育现状时留下的印象。
“人口居住比较分散,教学点多浪费教育资源,学生生源减少,这些都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难题,这种现状需要改变。”当时采访时,皋兰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延祥这样说。
2006年,石青村建成了皋兰县第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石青明德寄宿制小学。这里的大多数孩子从此结束了“半天上学半天走路”的生活。
对于石青明德寄宿制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在新学校里他们不仅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有了能够教他们英语和美术、音乐的专职老师,而且还有了一个和父母一样每天照顾他们的生活老师。
“生活老师的责任和负担并不比专职老师轻,因为他们要照料孩子们的衣食住行。”皋兰县黑石川学区副校长梁汉世告诉记者,这些孩子们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有的学生刚来学校时还不会自己穿衣服。
“从农村寄宿制学校走出去的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和其他孩子相比有着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皋兰县第四中学校长安燕芳说。
细心的生活老师
在寄宿制小学,学生还是学生,老师依然是老师,但孩子们最难忘是这样一些有着特殊身份的人:他们是老师,但更像父母。从周一入学一直到周五放学,这些人操心着他们的吃喝拉撒睡。没有怨言,只有耐心,像妈妈一样时刻在他们身边。
生活老师,这是一个浓缩了这个职业全部内涵的称谓。眼下,在兰州市的百余所寄宿制学校中,生活老师是一个数量不菲的群体。据兰州市教育局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兰州市各级寄宿制学校中的生活老师数量有近500名。
王永红,永登县通远乡星可侨心小学的生活老师。有着20多年教龄的王永红原来是通远乡涝池小学的一名教师,2006年开始在这所寄宿制小学担任生活老师。“孩子们都还小,调皮、好动,得一点一点去培养。”王永红告诉记者,教孩子学习不难,但教会孩子生活并不容易。“一年级的学生上学时最小的只有7岁,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很多孩子在上学第一周天天晚上都要哭闹。做为生活老师,我们只有陪着他们,给他们讲故事,哄着他们睡觉。”王永红老师说每学期开学是“最累人”的时候。
和王永红一样在这所寄宿制小学担任生活老师的刘永华也是一位小学老师。我们去采访的时候他正在宿舍给5年级的学生辅导数学。“除了照顾他们的起居外,还要给他们辅导功课。”刘永华告诉记者,每天早上要提前半个小时起床,操心孩子们洗脸、刷牙、叠被子,带领他们吃完早餐后就把孩子们“移交”给班主任老师,中午放学后再领他们吃午饭,然后安排午休,下午上课前按时把他们叫醒,每天晚饭后还要带领学生简单活动,睡觉前要提醒每个学生去洗脚。
“很敬业,很负责,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操心。”校长陶成玉这样评价他们的生活老师。
家长没有后顾之忧
“以前,孩子没有住校的时候,家长总得围着孩子转,为孩子做饭,离学校比较远的孩子上学、放学还得起早贪黑,家长不放心总是要接送,耽误了不少的农活儿。而外出打工的家长也很难心,放在家里不放心,带出去上学费用又高。学龄儿童成了家长的难题,而住校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永登县通远乡中心小学何主任说。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给广大家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皋兰县大横小学张瑞好副校长告诉记者,因为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寄宿就读,家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闲去忙农活,去打工。而永登县教育局办公室胡主任更是认为寄宿制教育是在为广大农村家长“减负”。
“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我妻子每天去接送孩子,我忙农活,没时间和精力去出外打工挣钱,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从孩子进了寄宿制学校后,地里的活平时我妻子一个人就干完了,我在农闲时可以出去打工挣钱了。”皋兰县黑石川乡石青村农民刘慧军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寄宿制学校,村里的娃娃们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也变得有礼貌了,“更主要的是让家长省心了。”刘慧军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市政府督查室对兰州市建成10个城区菜市场、100个农村便利超市这一实事进行督察。按年初市委、市政府为民兴办的任务目标,七里河、安宁和西固区的菜市场均完成...
永登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