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永登新闻 > 正文

省引大管理局:用心铺就双联致富路

来源:甘肃日报 2012-10-15 00:25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宋振峰

永登县七山乡,远处是山,近处是山。一抬头,眼神都会被山挡回来。这些山,还光秃秃的,不见一棵树,今年到秋天了,依旧“草色遥看近却无”。

躲在这样的大山深处,七山乡还是逃脱不了自然灾害的魔爪。17年前一场地震以后到现在,它还没缓过神来。许多外地人都说,走进七山,就好像穿越了时光隧道,看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模样,土坯盖的房屋破败不堪……

再穷的地方,也要和全国一同步入小康!

“来,咱们一起想办法!”“双联”行动中,随着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干部职工的到来,一份份温暖的情谊,一个个贴心的举措……让七山这片树木难以生长的土地长出更多的希望。

看到这些喜人的变化,省委副书记欧阳坚表示赞许。他说,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的成功经验对全省的“双联”行动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此,记者近日走进七山乡。

因地制宜谋划致富路

七山乡很大,土地面积占兰州市总面积的5%,可大多是山旱地,川地很少,养活不了多少人。

七山乡很旱,既没地表水,也没地下水,每年降雨量不到200毫米,蒸发量在1000多毫米。前些年乡上打了口井,钻了420米深,出来的全是苦咸水。

“山上没草、仓里没粮、窖里没水。”成了七山的真实写照。1995年地震后,七山移民搬迁了1万人,现在只剩8000余人。

七山真就没治了吗?

在抓好“六大任务”的同时,把富裕群众作为“双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了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的坚定回答。他们在所联系的庞沟村、地沟村、前山村,分析贫困的“根子”,谋划脱贫的“方子”,积极探索“联富民产业、促农民增收、奔全面小康”的路子。

近几年来,庞沟村逐渐发展的地膜玉米旱作农业,让引大人眼前一亮。

种玉米种不富。但是,何不以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村子经济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用玉米和秸秆做饲料,从单一种植业向种、养、加结合的产业方向发展?

有了引大人给的这把“金钥匙”,61岁的庞沟村海西社村民钱国珠觉得“活到这把岁数,心头终于豁亮了。”

在联户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老钱生平第一回贷了款,一贷就是近9万元。用这些钱,今年6月,他盖起了羊舍,买回了50只羊。

“这两年自个17亩地能种地膜玉米了,不发愁温饱了,可老觉得缺钱花,这下有了这条致富路子,我要好好干一把。”指着房前一排全新的圈舍,钱国珠激动地对记者说。“你看,羊住得比我住了40多年的土坯房好多少倍,等三五年以后咱腰包鼓起来后就能盖新房了。”

致富路子不死搬硬套,小康路上不一刀切。在“双联”行动中,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还从联系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琢磨起了致富“点子”。

前山村村民有养羊传统,管理局鼓励他们扩大规模,搞舍饲养羊“发羊财”,赶着羊群奔小康。地沟村村民爱种植地膜旱砂西瓜,管理局帮着他们成立西瓜产销协会,使村民由零散种植向规模化产业进军。

如今,特色种植业和草食畜牧业成为庞沟、地沟、前山3个村子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热门产业。七山乡党委书记刘复彬说,在引大管理局“双联”行动的大力扶持下,庞沟村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达到6350亩,比2011年增加1550亩,以种植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预计今年人均增收700多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同比增长66.7%。

前山村的答卷也不含糊,村里新增肉羊存栏800多只,可为农民人均增收1300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以上,同比增长65.1%。地沟村地膜西瓜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1200亩增加到今年的1580亩,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人均纯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同比增长77.8%。

放眼望去,这3个村宛如旱地里盛开的“三朵金花”,呈现出奋力后发赶超,大幅快速增收的强劲态势,极大地推动着当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着眼长远扎实打基础

产业路子找到了,可要想“长高”“壮实”,引大人深知,就必须帮村民拿下水、电、路这一道道“拦路虎”。

60岁的庞沟村海西社村民关守明前两年就想养羊,可他不敢,自家集雨水窖集下的水,人都不够吃,哪敢喂羊?

村组西头有个蓄水的涝池,是1964年修的。老关记得,当时村组里架子车都很少,全靠大家一背篓一背篓背,整整花了三四年时间。可包产到户没几年,到了1986年,涝池泥就淤满了,蓄不下多少水了。为此,天特别旱时,他经常雇车,跑到20多公里外的邻乡去拉水,一立方米水得60元。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成了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双联行动的一大着力点。

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多方筹资,一口气给联系村修起了15座涝池。涝池修好了,解决了牲口喝水的难题,也解决了人畜共用一个水源的问题。关守明终于放下心来,今年一口气养了15只羊。

水的问题解决了,前山村的电也来了。以前,灯火通明的日子对于前山的老百姓来说,想都不敢想。在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的协调帮助下,如今前山村变亮了。刚用上电灯那阵子,有的庄户人整夜整夜不睡觉,看着那个闪闪发光的东西笑啊笑……

基础设施的提升,也不仅仅是解决水、电等“瓶颈”。“以前,村里不要说村民开会了,连发个上面补助的地膜,都没有地方,还谈啥战斗堡垒作用?现在有了引大管理局给我们修的村部,基层组织、党员教育有了阵地,村民议事、文化活动有了场所,村级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明显增强了。”地沟村村支书吴明红告诉记者。

锤炼作风拜人民为师

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目前主要任务是服务灌区工农业和城乡人口生活用水。虽说与“三农”打交道,可局里的干部职工大多是专业技术型干部,不熟悉农村,不会做农村工作现象很普遍。

在管理局领导班子看来,“双联”行动为管理局锻炼干部、提高能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刚参加工作不久,张恩瑞和张汉滔便来庞沟村驻点了。两名“80后”的年轻人,打小在城市长大,从来没有经历过农村生活。

在双联中,他们第一次下地干农活,帮村民拔玉米苗,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摸黑徒步6公里回到驻地。如果在家里,他们可以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可在惜水如金的七山,只能简单地洗把脸草草躺下。这一夜,两个年轻人失眠了。

在20多年的人生经历中,这两个年轻人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贫困,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懂得了省委开展“双联”行动具有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才能增进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只有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只有千方百计解群众所忧、惠及民生所需,才会让群众对“双联”行动真正满意。

干了20多年的机关工作,管理局人事处副处长谭作香觉得,现在自己的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她告诉记者,这得感谢两个月的“双联”蹲点日子。

5月去地沟村双联时,谭作香和其他两名一道去的同志刚好赶上了建村委会办公阵地和修涝池。

在修村委会办公阵地围墙时,他们发现围墙只有12公分厚,听到村民反映这里处于地震带,这点墙不牢靠,她们及时要求村上立即停工,并与乡政府积极协调,最终将围墙厚度改成了24公分。

地沟村土质碱大,如果直接打水泥地,肯定不结实。听到村民的建议后,她们主动联系施工队,让他们在沙粒层上,铺一层塑料膜再打水泥地,地基一下坚固了。

为了提高干部在“双联”行动中接受锻炼的成果,管理局还专门召开座谈会,让进村入户干部谈体会、谈感想、谈收获,领导参与点评,激发干部职工参与双联的热情。组织人事处处长夏泉深有感触地说:“双联是锻炼干部的好机会,干部只要能冲破思想障碍就能下得去,只要能闻得惯农村的炕烟味就能住得下,只要能吃惯农家饭就能蹲得住,只要能拿出真情就能和老百姓谈得拢,从而使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

新闻推荐

俯首甘为孺子牛 ——记兰州市第二批名中医、永登县中医院院长缪轶文

不久前,永登县中医院院长缪轶文被评选为“兰州市第二批名中医”。1987年从甘肃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缪轶文就来到永登县中医院工作。在这里,他一...

永登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观念一变天地宽2012-10-25 00:22
评论:(省引大管理局:用心铺就双联致富路)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