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光
今年已经69岁的榆中金崖镇文化站站长王希光,还在坚持上班。为了坚守农村文化阵地,26年来他住在镇文化站的办公地点——金崖镇三圣庙中。经过他的努力,金崖镇的农村文化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多次奖励,他保护的文物古迹三圣庙成了省级重点文物。
为了理想扎根农村
记者见到王希光时他刚从店子村办事回来,最近他正四处奔走,为今年的榆中县非物质文化项目“七月官神”做前期组织工作。由于腿有疾病,他走起路来有些颠簸吃力,但是他精神矍铄,丝毫不像是一个年近古稀的人。1961年,王希光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办了文化室、图书室,组织业余剧团多次参加各级文艺调演,他编导的陇剧“挑女婿”、眉户剧“该谁当家”等剧目,生动地表现了新中国农村新景象,得到省文化厅领导的表扬。1984年他任文化站站长后播放科教电影,办书画展,举行象棋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文化站获得的荣誉很多,1998年市文化局授予其示范文化站奖牌,2007年他组织表演的羊皮鼓舞获得兰州市第二届农民艺术节民俗表演特别奖。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金崖镇文化站在三圣庙内办公。三圣庙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现在是甘肃省文物保护重点单位。1980年,榆中县首个乡文化站金崖文化站成立,当时王希光任文化专干,就在三圣庙内上班,后来精简人员时回到村里,1985年他又回到文化站上班,随后与这个老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住就是26年,至今,年近古稀的老人还在守护着三圣庙。他在文化站内办起了农业广播学校、图书室,放电影、办书画展、举行象棋比赛,并组织农民业余剧团自编自演秦腔和眉户戏,反映农村的发展变化。一系列的活动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也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至今他的房间内还悬挂着十多个奖状。1986年,在三圣庙内成立了兰州市第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学社团———苑川文学社,来自全县的文学爱好者聚集在大殿里学习交流、听专业作家的讲座,不少文学青年的小说、诗歌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其中不少人成为省市作协会员。王希光当时任苑川文学社秘书长,他多年来一直坚持写作,写了许多戏剧作品,有不少在省市刊物上发表,并且排练出来参加市县的汇演,得到过不少奖励。
保护文物还原民俗
以前,三圣庙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文化站在里面办公,保护和维修工作就落到了王希光的身上。1998年大殿和院墙破损严重,为了尽快维修,王希光发动群众捐款,成立筹备委员会,开始对三圣庙进行维修,因为后续资金不足,维修工作陷入停顿,他又去找当地企业家寻求帮助,经过他苦口婆心地劝说,企业家们支援了建筑物资完成了维修。在维修过程中,王希光不顾一些人的干扰,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使得三圣庙古建筑得以完整保存。兰州市仅存的古驿站——金崖驿站就是他最初发现的,2005年,镇上要在原来的镇执行所里办学前班,在收拾房子时王希光发现房梁上有字,经过仔细考证发现这里原来是一处古驿站。随着近年金崖镇打造历史文化名镇的工作启动,王希光牵头恢复了榆中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月官神”,成立苑川民俗研究会。同时搜集了金崖水烟坊、尚古城民居和金崖民俗等资料。
新闻推荐
本报讯10月12日,榆中县工商分局兴隆山景区工商所针对重阳节老人游高峰发布旅游消费警示,提醒老年消费者警惕商家借免费体检、旅游等方式推销高价保健食品或药品的行为,因这类免...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