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中小学相继开学。昨日记者在义乌商贸城看到,文具等学习用品开始热卖。对此,西园工商所针对文具用品开展了专项整治。□晚报记者 孙建荣通讯员 汝文君 摄
本报讯 新的一学期即将开学,今年新考入大学的准大学生马上就要报到了,从此开始了大学生活,面对未来的独立生活,家长和学生面临一个难题:准大学生第一学期该带多少钱?给多了怕乱花,给少了又怕孩子受罪。同时,随着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家长们的心理数字也随之不同。
上大学不能亏了孩子
居住在上西园的市民贺先生最近比较高兴,他儿子今年高考成绩不错,考取了北京一所大学,亲戚朋友都向他祝贺。老贺感觉到儿子给他争光了,马上要开学报到了,老贺给孩子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亲戚又给孩子送了一台数码相机。他说,儿子从小到大没有一个人出过远门,想亲自送孩子去学校。考虑到北京的生活水平高,他打算每月给孩子2500元的生活费,这些仅是吃饭的钱,买衣服等其他花销,他会另外给的。说起这些,老贺讲:“就这么一个孩子,给孩子提供好的经济条件,让他好好学习,也算是教育投资吧。”
贫困生还没想生活费
8月22日,来本报编辑部接受好心人资助的耿祥云,他来自庆阳环县,他考取了兰州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当记者问他开学后带多少生活费时,他说还没有想这事,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凑学费。说实话,他家也没有多少钱给他做生活费。临夏州广河县的马云芳,今年考取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她说大学第一学期的生活费要依靠在外地上大学同时打工的两个哥哥的资助,等她熟悉环境以后就自己打工挣生活费。做为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孩子,她只能这样了。
第一学期最好多带点
记者采访了本市几位大二、大三的学生,请他们说一下上大学带多少生活费。在天津上大学的李飞宇说,他刚上大一时,由于是第一次独立生活,对当地的物价和生活水平把握不准,花销较多,现在对自己所在区域的大学生每月生活开销基本上心里有谱了,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固定数字。在成都上学的小胡说,第一个月买生活用品,花费多一些,再加上第一次在外地,买书、购物、游览景点的费用,花销相对较多,现在基本上稳定了,每个月在六七百之间。
大学生花费应该有节制
榆中县小康营乡的苏礼鹏,今年考取了兰州理工大学,根据兰州的生活水平,家里准备每个月给他400元的生活费。他说,做为农民家庭,供一个大学生非常不容易,在兰州上学虽然花销少一点,但是也要节制,能有吃饭的钱就行了,他不愿意多花母亲的钱。
市民马德礼说,现在一些大学生花父母的钱真不心痛,上学本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不学会节俭,那这个大学就上得很失败。不仅要学会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他主张上大学不能给孩子太多的钱,够花就行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30日至31日,副市长戈银生带领相关部门督察人员对榆中县“两基”工作进行了预检。督察组一行奔赴榆中县南北两山的部分乡镇、学校全面检查...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