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图片
本报讯 自2009年以来,蔬菜价格一路走高,市民尤其中低收入者生活受到影响。前不久,市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兰州市CPI,数据显示,上半年,兰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累计上涨5.8%。其中蔬菜价格上涨11.7%。而2010年,兰州市蔬菜价格上涨14.7%。显然,蔬菜价格成为物价上涨的排头兵。8月23日,兰州市价格成本监审局从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对菜价上涨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便相关部门加强调控,遏止菜价过快上涨。
成本连年增长
记者在张苏滩蔬菜市场了解到,各种生产成本的上涨推着菜价一路上涨。做了多年蔬菜批发生意的许老板告诉记者仅人工费这几年就涨得厉害,再加上各种物价上涨,菜价只有上涨,做蔬菜生意的人才能获得利润。
兰州市价格成本监审局成本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常规调查的8种蔬菜生产成本平均每亩为2592.36元,比2005年每亩增加180.08元,平均涨幅达7.5%。在成本构成项目中多项费用均明显增长。与2005年相比,2010年籽种上涨78%,化肥上涨77.6%、农灌用水上涨204%。而人工工资上涨最快。2005年劳动日工价为13.8元/日,2010年劳动日工价29.6元/日(劳动日工价按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农产品成本核算体系有关规定核算),涨幅高达114%。2005年农村雇工工价最高35元/日,而2010年最高达70元/日,涨幅为100%,2011年已经达到了80元/日。在各种上涨的成本助推下,蔬菜平均收购价格由2005年0.76元/公斤上涨到了2010年平均0.80元/公斤,涨幅5.3%,低于成本涨幅2.2个百分点。
过长的产业链
蔬菜从生产到市民餐桌一般要5—7个环节,菜农—代理收购—运输—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居民,层层加价,必然造成价格滚雪球,“这样下来,菜价当然只能上涨且居高不下了!”在雁滩一大型住宅小区开着一家菜铺的刘老板这样告诉记者。
究竟蔬菜产业链各环节的加价如何呢?记者从市价格成本监审局获悉,2011年3月,他们对红古区、榆中县生产的西红柿、黄瓜两个品种各项环节成本费用和利润的跟踪调查显示:每公斤生产成本2.30元,加上利润0.60元,合计价格每公斤2.90元。收购批发环节成本费用每公斤0.31元,加上利润0.29元,合计加价0.60元。零售环节成本费用每公斤0.34元,加上利润0.66元,合计加价每公斤1元。地头收购价每公斤2.90元,消费者购买价平均每公斤4.50元,上涨55%。但是,这次跟踪调查对象是贩运者到地头收购再直接拉运到批发市场批发给零售菜商,零售商再卖给市民,减少了代理收购和二级批发环节。“如果再加上其他环节,蔬菜价格起码还要上涨0.50元/公斤。”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季节供求不平衡
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10人需要1亩菜地才能达到供求平衡的原则,兰州市城乡居民360万,加上流动暂住人口,兰州市有40万亩菜地即可达到供求平衡。但兰州市地处北方旱寒地区,蔬菜上市集中在7、8、9三个月,而且这一段时间是中原及南方地区蔬菜生产的淡季,外地客商纷纷来兰州市采购蔬菜,据统计,兰州市有80%的蔬菜被销到外地。
而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兰州市蔬菜生产的淡季,半年多时间本地菜只能在日光温室内生产。兰州市蔬菜冬季供求仍是不平衡的,需要大量的从外地贩运蔬菜才能满足本市蔬菜需求。“如遇冬雪地滑等恶劣天气,造成市场蔬菜短缺,价格当然会暴涨。”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的徐老板这样说。
市场监督有不足
在蔬菜市场价格的管理上,只剩下价格监测,价格剧烈波动时只能报报信息,很难采取直接干预措施。反价格暴利、反价格垄断、反价格欺诈等仍处在调研阶段,有关法规还不完善,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不多,手段不强。市场主体经营行为不规范,投机炒作和价格欺诈现象多发,不实涨价信息不断,会放大供求矛盾,引发价格异常波动。所以,“姜你军”、“蒜你狠”等现象此起彼伏,不断出现。这种价格的波动,背离了价值规律,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蔬菜的生产阶段,由于信息不灵,菜农只能凭感觉种植,今年某种菜价高好销售,明年跟风种植,结果蔬菜供大于求,不但卖不了好价反而造成滞销,甚至菜烂在地头。对于菜农来说,不仅仅是信息不灵,在销售环节上,他们对价格一样没有话语权,全凭经销商说了算,压级压价和哄抬价格的价格战轮番上演。日前,记者路过武山一种植韭菜的地头,问到韭菜的收购价格时,正在地里忙着割韭菜的王大姐说:“我也不知道县里到底卖多少钱,都是收菜的人来说是多少就是多少。而且我们还要帮他们把车装好,要不然,这韭菜就长老了。”
种植技术急需提高
73岁的王大爷说起菜价来也有自己的看法,“你看看,以前兰州蔬菜生产基地集中在近郊四区,但后来近郊菜地都被征用,种菜的农民都成了新的城里人,没人种菜了。咱们这里蔬菜的生产主要在远郊县区,问题是这些远郊县区的农民大多以前都是种粮食的,现在开始种菜,缺乏技术。”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这几年来,各地政府派出了一批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地头教农民种菜,培养了一些农民科学技术的带头人,但从现实看还远远不够。“目前在农村种菜的农民大多是40、50人员,这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甚至还有文盲半文盲者,让这些人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肯定有很多困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兰州市远郊有一个种植点,有五六户菜农建起了日光温室,学会了种植黄瓜、西红柿两样蔬菜,但其他品种因为不会种也就不敢种。这五六户农民于是连续5年种同样的品种,由于连茬种植,致使土壤条件恶化,病虫害增多,产量逐年下降,品种严重退化,收益逐渐减少。
■业内分析
蔬菜价格的不断波动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既有生产销售成本推动的作用,也有市场供求关系拉动的因素;既有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传导作用,也有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引起通胀预期的影响。
业内人士建议,重新编制“菜篮子”工程的中远期规划,统筹布局,整体规划。在现有种植蔬菜较多、条件适宜的远郊乡镇确定一批生产基地,整合政府资源,加以扶持。
在市场供销方面,要尽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销成本。还有不少菜农期望,有关部门能将各自掌握的相关信息经过整理分析,及时定期发布,让菜农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如果能够加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站的建设,推广新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肯定对菜农提高农业生产率。相关部门可以协调蔬菜经销企业在农村建立储存加工基地,建设冷藏库等设施。种籽、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大了蔬菜生产成本。另外,政府应出台更加严格的政策,限制与调控农资价格刚性上涨。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30日至31日,副市长戈银生带领相关部门督察人员对榆中县“两基”工作进行了预检。督察组一行奔赴榆中县南北两山的部分乡镇、学校全面检查...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