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兰州市重大项目建设有了很大突破,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有效推进。在此过程中,兰州市积极面对项目多、困难重、困难多、压力大的现实,有关方面密切配合,适时启动重大项目推进的相关活动,有效破解了一批制约重大项目推进的难题,促进了一批事关民生的好项目、大项目建设,得到了省委常委、副省长石军的充分肯定,并称赞其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为此,本报从即日起,走进部分重大项目,从中采撷一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项目,展示重大项目给兰州这座城市、这里的市民带来的益处,展示重大项目对于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今年8月以来,我们告别了祖祖辈辈吃苦咸水的历史,由此开始吃上了清洁的自来水,这是政府给予我们农民的善事。”10月27日,榆中县定远镇麻家寺151号的任得胜如是说。
任得胜是麻家寺的一位普通农民,祖祖辈辈吃的是山沟里的苦咸水。今年8月,政府饮水安全工程启动后,他家只交了170元钱,就在家里接上了清洁的自来水。据了解,在此之前,这里人畜饮水全部靠近在咫尺的山沟水,洗衣服等生活用水都得靠这里的“山水”,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尽管当地人也知道饮用水不是很干净,但也只能面对。为此,当拥有清洁的自来水后,他们很是节约。尽管目前的水价是每方2.65元,但他家才用了2方水。
其实,与任得胜有类似感觉的人在榆中还真不少。连搭乡寇家沟村111号的陈效杰对于自来水入户更是喜上眉梢。他说:“我们常年靠天池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窖,院落也得打上水泥,以便集雨水。今年8月份以后,清洁的自来水直接接到了院子里,卫生间、厨房等日常用水场所我们都接上了自来水,用起来方便,喝起来也甘甜。”
据榆中县人饮办主任孙克锐介绍,榆中西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2823万元,涉及全县4个乡镇,26个行政村,32所学校,128个社的4.6万人。目前工程已全面完工,自来水入户率达98%。
在农民喝上清洁自来水的同时,当地的灌溉用水也因基础设施的改善而得到了有效保障。当日上午,记者在榆中三电东干一泵站看到,始建于1966年的泵站周围绿树成阴,户外墙体很是干净,岁月的痕迹彰显无疑,但这里的水泵依然在顽强地工作。而在去年新建的东干二泵站,7台崭新的水泵横卧在高大宽敞的泵房,每个泵上都标有责任人的姓名,中枢控制室里也是干净整洁,显现出了新泵站的芳姿,与东干一泵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此,榆中县三电工程管理处主任杨永青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于榆中这样的干旱地区更是如此,三电工程在榆中由建设之初的‘救命\’工程到‘脱贫工程\’,由上世纪90年代的‘致富工程\’到现在的‘奔小康工程\’,其作用是巨大的,效果更是明显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项民生工程。三电泵站改造工程,不仅提升了装机容量、流量,实现了有效灌溉面积由18万亩到24.5万亩,而且提高了水泵的安全运行率,降低了灌溉成本,实现了节电。”该工程建设后,每年可减少维修费用20多万元,能源单耗由改造之前的5.94Kw.h\Kt.m降低到4.86Kw.h\Kt.m,效率由45.83%提升到55.94%,年节约电量80万度。同时还恢复了部分失灌的面积,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起到了支撑作用。
据当地农民介绍,榆中三电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农民种植蔬菜对水的需求,而且还降低了农民的灌溉成本,由改造之初的每亩40元降到了现在的每亩30元左右。为此,许多农民开始每年二三茬地种植蔬菜,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据了解,目前兰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11个项目已全部完成,解决了10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新闻推荐
袁占亭在参加榆中代表团讨论时说—— 在"再造兰州"战略全局中谋划县域经济发展
【本报讯】 11月16日,市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全天分组审议政府、计划、财政报告。上午,市人大代表、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来到榆中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报告,谋划发展...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