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兰州市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的“收官”之年。在省委对全省三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的各项综合考察验收中,兰州市取得了综合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在三年的城乡一体化试点进程中,兰州市不断推进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在市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按照“中心带动、全域兰州”的理念,兰州市目前已编制完成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基本实现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全覆盖。
提升:特色农产品产值将达50亿元
市人大代表、市农委主任韦青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他说,按照“中心带动、全域兰州”的规划理念,下一步兰州市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要实施种植业提升工程,推广全膜双垄5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6500亩,扩大冷凉型蔬菜基地建设,高原夏菜种植规模达到80万亩,总产量超过200万吨;扩大百合、玫瑰种植规模,发展脱水蔬菜和尾菜加工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0亿元;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升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行“农超对接”和“农市对接”,建设社区农产品直销市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农业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自去年以来,兰州市完成三电、西电4座泵站更新改造,新建水塘调蓄工程150座。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1项,受益农民达到10万人。建设农村公路650公里。建成农村沼气服务网点90个,新增沼气用户1300户。新建农村新住宅1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5000户。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的土地流转平台,流转土地21.46万亩。
同时,兰州市坚持以土地开发为平台,采取1+1(1户农民一套住宅+1套商业用房)的方式,在城郊及县城周边,集约经营,借地生财,推动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收到了“以地换住房、以地换就业、以地换保障”的良好效果。
扶贫:增强扶贫开发的“造血”机能
市委农办主任钱承文说,自2009年启动城乡一体化试点以来,兰州市把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始终放在“中心带动”和“同全国同步、在全省率先”的大格局中去谋划,以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全力推动,力度大、亮点多,成效明显,基本达到了“同全国同步、在全省率先”的要求,探索总结出了10多种发展模式。
消除农村贫困人口,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兰州市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显著特征,决定了兰州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要解决好农村发展问题,而制约和影响农村快速发展的瓶颈则在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贫困山区。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战略,是兰州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在“两会”上,一份来自市民革的提案中做了这样的描述。
这份提案重点关注的是兰州市“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现状。作为城乡统筹的一项重要内容,兰州市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进行城乡一体化“整村推进”工作,有关资料表明,经过10余年的努力,“整村推进”取得显著成效,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城镇化率由36%提高到76%。同时,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200公里,解决54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4万多座,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28万人。
“我们认识到,在‘整村推进\’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政策资金支持,项目扶持,增强扶贫开发的‘造血\’机能,才能逐步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以实现共同富裕。”一位参与兰州市扶贫开发项目的市政协委员这样说。为此,该委员建议:要着力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提升贫困地区经济实力,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立足于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当地实际出发确定和发展主导产业。
重点:加强支农力度 发展特色农业
今年6月份,兰州市成功地举办了兰州高原夏菜产销对接会暨兰州农业嘉年华活动,200多个品种的高原夏菜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和认同,此次活动达成交易额3.9亿元。
“这是以富硒概念取胜的兰州高原夏菜向外推介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兰州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市农委副主任才吉安说。近年来,兰州市依托海拔高、光照充足、热量适中、昼夜温差大的自然环境,积极发展以高原夏菜为主要特色的蔬菜产业。2011年,兰州高原夏菜无公害生产面积已达到80万亩,产量突破200万吨,外销量达到105万吨。高原夏菜产业的收入已支撑了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成为兰州最具特色、最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及知名品牌。据了解,近年来,兰州市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全市农林水利支出14亿元,增长18.5%。加强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政策支持,完成播种面积50多万亩。特色农产品生产提档扩面,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30万亩。
“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在培育产业上下足功夫。”市人大代表、七里河区委书记石镜如说,按照城郊、川水地区和山区三大区域,实施科技抗旱增粮、兴菜促牧增收等项目,今后将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市政协委员、市水务局局长黄云飞说:“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在强化城市经济的同时,下功夫开发和培育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为此他建议: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基地,扶持主导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重点支持发展以高原夏菜、百合为主的蔬菜产业,以红提葡萄、大接杏、玫瑰、油桃、梨、枣、花卉为主的林果园艺产业,以奶牛、生猪、肉羊、家禽为主的规模养殖业,粮食“六大基地”建设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
市政协委员、市农委副主任颜为英建议,城乡一体化可以打破“城乡分割、地区封锁”格局,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围绕城乡一体化做文章必须要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管理,应势所需建立专业市场,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要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构建畅顺高效、便捷安全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民生:强化基础设施公平配置资源
三年来,兰州市从“聚落体系、空间统筹、生态旅游、产业布局、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规划,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覆盖村达到420个,占总数的67.1%,已形成了完善的规划体系。力争到2012年,全市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体系基本健全,安宁、城关两区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到2020年,全面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就是要集中扶持重点小城镇建设,在特色化发展上实现突破。”市人大代表、榆中县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宗福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全面推进新农村与城镇建设和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提法很好,今后,榆中县将继续以建设六个特色小城镇,打造六大产业园区为工作思路,开拓新的亮点。
颜为英认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要突出新型农民的培养教育,围绕民生问题下功夫、打硬仗,通过实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道路、饮水及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项目,使农民看到希望、得到实惠,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市政协委员王立仁建议,要切实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科学合理地搞好城乡公路网规划和调整,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要进一步统筹城乡社会事业规划和建设,整合优化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建立城乡覆盖、城乡一体的教育、卫生、文化及体育设施网络和管理网络。
保障:实现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来自市民盟的一份提案中说,要实现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机制体系,通过长效机制的引导和推动来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放宽城乡居民自由迁移的限制条件,引导和鼓励本地农民有序向城区转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户籍改革制度,最终实现以身份证取代属地户籍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户籍制度配套改革,探索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健全区域内流动人口就业、培训、定居、看病、子女入学等制度和政策,促进流动人口由就业型向居住型转变。
今年7月份,在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城乡统筹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意见中,明确了兰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具体范围。目前,兰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三大社会群体。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先后于2001年、2003年、2007年启动实施。截至2011年6月底,这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分别覆盖78万人、111.97万人和84万人,参保覆盖率分别为98.4%、94.8%和92%,三大医疗保险已从制度上完成了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
同时,在由市公安局提供的城乡统筹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意见中规定: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本着促进兰州新区人口集聚的目的,兰州新区户籍管理改革将有大动作,以鼓励在兰州新区投资、购房、经商、务工等人员落户,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各类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向新区入住。意见规定,自2011年10月15日起,对居住在本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实行全市城乡统一的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新闻推荐
老魏头是个皮匠,个头矮,戴一顶鸭舌帽,面善,搭上眼就能看出他是个实诚人。老魏头现在是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皮挽具制作存世的传承人。西北多皮毛,甘南、临夏,甚至青海的皮子都...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