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8403333责任编辑:安素娟设计:张梅萍校对:韩光祥 30年后的合影
他们来自天南地北
毕业30年的集体记忆
上学时在五泉山留影
核心提示
1977年10月,关闭了10年的高考大门缓缓打开。陈学亨、邵明等61个年龄差距达20岁的青年考进了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乙班,他们被称作“七七级”。
今年1月1日,毕业30年的学生和当年的老师相聚一堂,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畅谈高考与人生。“岁月去匆匆,今日齐相逢。地北天南客,聚首情更浓。切切多新语,殷殷忆旧客。秋霜侵鬓角,满室沐春风。人生无限意,知名唯所踪。峥嵘三十载,前路犹珍重!”老师胡大浚从珠海发来重聚贺诗,这首诗道出了30年的沧桑,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地北天南客30年后重聚兰州
1月1日上午9时30分,一辆中巴停在了甘肃省政协大院,车上是解志熙、张恩绒、何西庆、张力等特意从外地赶回来的同学。车门刚打开,陈学亨、邵明、李玉兰、魏霖、管卫中、武志元等扎根兰州的同学急忙迎上前。当年同班的61位同学基本都来了,鬓角斑然,相拥而笑。
“你来了呵!”“别哭,好不容易见一次!”几位女同学相拥而泣。
“玉兰,你现在还唱歌吗,今天可一定要给我们来两嗓子!”笑容宛然,刹那间30年的相忆!
“我们410宿舍的舍友来齐了。张先堂,来,给我们拍一张!”同学录老照片上那群风华正茂、质朴纯真的青年学子,如今多是鬓染秋霜,脸上带着岁月的痕迹。
这些人是恢复高考后西北师大第一届大学生,毕业30年后他们重聚兰州。大家不停拥抱、互相喊着各自在大学里的绰号……岁月,在这一天似乎穿越。
为了这次聚会,张力从香港赶回来,左鬓角的一簇白发没来得及遮掩;张恩绒最近身体欠佳,特意让女儿陪伴着;而一同从海南岛北上的何西庆还给每个老同学带了两箱水果;作为国内外知名学者,解志熙专程从清华大学抽身南下……
“妈妈老是惦记兰州,她说害怕自己的根丢了。”年近七旬的张恩绒,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白银公司一中任教,1996年因病退休,现定居海南岛。解志熙是当时班上最小的,占够了各种便宜,他这次回来还要给哥哥姐姐们撒一回娇。
“这是30年前的我们吗?”对着照片上的毕业合影,同学们相顾莞尔。
“一会儿慢慢叙,大家先来合影,快!”陈学亨是班上的党支部书记、全班同学的老大哥,这次聚会,也是他亲自操办。
30年后老师点评特殊作业“今天很多老师都来了,大家要专心听讲、注意课堂纪律。”班上的老大哥陈学亨(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政协原主席)主持了30年后这堂特殊的“课”“你们是我教过的很特殊的一届,我愿意今天再给你们上一堂课。不过,这次是总结你们的成绩。”当年中文系主任王书成,以及党鸿枢、王尚寿、乔先之、吴友雄等老先生即兴发言,并吟诗作赋表达激动之情。在这堂课上,他们有嘱咐,有期望,也有祝愿。
1977年的冬天,500多万名18岁到30多岁的青年,从农村、工厂、部队、学校和机关涌向考场,中断10年的高考恢复了。许多人的命运因此次高考而改变,这个班61人的经历,就是当时所有“七七级”学生的缩影。
“老师,其他同学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了一番成就,我没作为,没法给你们交作业。”王桂芝第一个发言,没忍住,哭了。“服务社区,带好孙子孙女,每一个家庭和谐了,每一个细胞和谐了,整个国家就和谐了。”老师点评着。
“1978年3月入学,当年8月我的第二个孩子降生,自此我在学校和家之间奔波。我可能是班上逃课最多的学生。”栾行健(诗人,原兰州市教育局局长)说。
这61个大学生来源十分庞杂,有教师、农民、知青、工人、军人、应届高中生,还有公社干部、民办学校校长、大队文书、兽医,年龄差距很大。“最大的1944年的,最小的1964年的!”栾行健当爹的故事不是个案。
61人的心路历程汇聚成“这一代”
“不管做什么工作,身在何方,人不能忘本、忘根,兰州有我魂牵梦绕的东西。”张力(《香港商报》社长助理、高级记者,原《兰州报》记者)说。
聚会现场,西北师大中文系“七七级”乙班同学毕业30年集体记忆——《我们这一代》首发。该书聚合了该班61名同学的人生故事和心路历程。同为“七七级”、原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同学特意为这本书的首发寄来贺信。《我们这一代》复原了30年前的甘肃师范大学。
“如果不是34年前的高考,我们很多人将是另外一种人生!”甘肃省人社厅人才中心主任魏霖说。
对“七七级”考生来说,他们备尝苦与累,辛与酸。“这难道不是人生的历练、生活的磨难?我们‘七七级\’高考生是幸运的一代!”
身为佼佼者依然坚守信念
1977年参加考试,1978年入学,1982年初正式毕业,之后,他们各奔东西。陈学亨被分配至榆中县工作,邵明被分配至平凉师范任教……
三十年来,61名“七七级”同学践行着老师彭铎先生的“四个一”:一表人才、一肚子学问、一口官话、一笔好字,也摸索着“心系天下、为民解忧”的信念。如今,他们均为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和佼佼者,但依然勤勤恳恳,献身于事业,为千万百姓服务。他们中,地厅级以上的乙班同学有21人,大学教授10人,中学校长、高级教师13人。其他有国内著名学者,也有高级记者。
采访中,记者意外碰到了本报老报人张力。1982年毕业后,张力被分配到《兰州报》,后来工作变动,被市委市政府委派前往香港,几年后进入《香港商报》。“我现在在外面见到很多晚报或都市报的老人,谈起那时候的《兰州晚报》,觉得很自豪,希望这种自豪能保持到将来,到永远。”
当天的聚会现场,甘肃省歌剧院院长彭得明、国内著名表演艺术家窦凤琴、周桦、马少敏、雷通霞等也特地前来,为“这一代”带来问候。现任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基和校长王嘉毅也赶来为老校友们祝福。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陈学亨“同学”与记者闲聊了起来。作为班上的党支部书记,这一次他没有什么“指示”,但有一些嘱托:“祝年长的同学晚年幸福,年轻的同学继续前进,事业有成。祝大家家庭和睦幸福、事业兴旺发达。大家要记得回家看看,常给父母打电话。”
“峥嵘岁月三十载,书生意气长空存。白发重聚忆往昔,同学少年叙真情。”这首诗,也许是所有同学们30年的共同感悟。
新闻推荐
本报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工作。昨日,记者了解到,经过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普查机构认真遴选、推荐,最终以投票...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