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称为黄河上游一颗璀璨明珠的青城,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民风率直古朴,素有“风雅青城”、“仁义之乡”的美誉。现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多处。2004年被列为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十大项目之一;2006年被定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被定为“甘肃省特色乡镇”;2009年被命名为“国家特色旅游乡镇”;青城古镇古建筑群落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城有古烽火台、秦长城、汉屯田、唐龙沟堡、宋筑青城等历史遗迹,它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青城千年古镇历史的无比真实性。青城明清以来庙宇重重,各类庙宇、戏楼、会馆、书院建筑群落达80多处。这些建筑年代久远,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古朴典雅。楼台殿阁,起脊重檐,雕梁画栋。壁画楹联、砖雕木刻,熠熠生辉,文化品位极高。庙中所雕神像种类几乎包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神像造型,且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庙宇内儒释道三教并列,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各种庙会名目繁多,定时定点,规模大,参众多,影响深远。青城古时经济发达,商贾云集,会馆宏伟,多达7处,祠堂林立,多达20多处。青城民居高雅,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地方特色风格。以“四合院”为代表的民居遍布城乡,多达150多院,至今留存的明清四合院尚有50多处。青城的诗、书、画活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古今曾出现一大批有影响、有成就的诗人和书画家。青城各类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普及。以秦腔为代表的戏剧和以“西厢调”为代表的“青城小曲”植根于村、社甚至家庭,供表演的大型戏楼就有10座。各类群众性的文艺表演,门类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道台”狮子、英雄武鼓、跑旱船、踩高跷、铁芯子等极具地方特色,为群众喜闻乐见。
青城文化博大精深。历经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耕读为本、重教崇文、勤劳致富、争优创新、和谐共处、行为文明”的青城特有的精神风范。时至今日,这里的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依然遵循着它、实践着它。在这里,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也不断得到开发和创新。
二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在问:青城文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青城辉煌的文化现象?笔者根据多年潜心研究发现,兴学重教是青城文化辉煌的最根本原因。
青城人向来重视教育,每个家庭无论贫富都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去求学,其最低标准是要孩子“睁开眼睛,会认字、会记账、会写信”。后来逐渐上升为求学是谋生和升迁的手段,求学是报效祖国的途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人们的座右铭。因此,孩子无论在私塾、私学、学堂获得什么学位,什么秀才、贡生、高小毕业,都被看作是家庭的荣耀,人们总是要高看一眼。甚至连高小毕业都要骑高头大马,披红挂彩,鼓乐吹奏,将喜报送往其家,学生下马后都要亲笔书写自己所撰的对联贴在大门之上,以彰显其荣耀,并接受公众的评审。长期以来,在整个青城都出现“家家都有学生娃,户户能闻读书声”的局面。青城人有一种习惯,青城黄河大峡石门凡家庭遇到婚、丧、嫁、娶,庙堂聚会,都要请“礼宾老爷”主持。他们头戴红顶小帽,身穿长衫马褂,或充当司仪,或主念祭文,或演讲训话。这些人是被看作是“有功名”的人。他们大出风头,备受人们尊敬。但这种角色只有获得各种头衔的人才能担任,没有一定的学位和相当的文化程度是不行的。
青城教育发展的光辉阶段是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青城地区出现一批私塾、私学,几乎遍布各个街巷。有利用庙宇、殿堂办学的,有在自己家里办学的。这些私塾、私学都独尊儒学,以孔孟为师,以《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之类为基本教材。古青城的一些进士、举人、贡生都是从这些私学、私塾以及府、县举办的庠学(儒学)出来的。自乾隆丙子年(1756年)青城人周赞元成为条城第一位开科举人,开创了读书致仕先河以来,人们看到了读书的非凡功效。于是进一步掀起了聘请老师、送子读书的热潮,从此,青城考秀才、夺贡生、中举人、取进士接二连三。社会风气随之大变,出现“衣食足、礼仪兴、民气和而颂声作”的兴盛景象。
进入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时期,青城教育发展步入鼎盛时期,这时,兴办书院之风大起,兰州出现兰山书院、五泉书院、皋兰书院三大书院,青城则出现“青城书院”、“六德书院”两大书院,邻县靖远办起溥文书院。有趣的是,这些书院的许多投资者、主办者、授书者却是来自青城的一批才子,不少人是举人、进士。他们共同经历了一条“学而优则仕,官毕则回乡,回乡便教书”的通路。他们从小在故乡青城受到严格的良好的儒学教育,长大后经科举考试一步步获取贡生、举人、进士称号,进而又通过举贡考职,获取官职。有的被分发省内外充当府、县官吏;有的被签分朝廷翰林院、吏部、户部、刑部任高官。这些人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博古通今、知晓中外。他们又都经历了严酷的政治环境考验和磨练,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不难想象,他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必然是一流的,是现实的,他们教出的学生必然是出类拔萃的。在他们的辛勤耕耘之下,青城一批又一批学子纷纷走出家门,走上社会,走向报效祖国之路。小小的青城能凝聚这样一批进士、举人教书,真是青城学子之福,青城百姓之福。
三就现有资料研究,这一批青城才子对教育的贡献,大体有以下类型:倡议“陕甘分闱”的兰山书院山长、举人滕烜。条城东滩人滕煊,咸丰五年(1855年)荣膺举人,授刑部安徽司主事。卸任后,经陕甘总督府聘用担任了甘肃最高学府——兰山书院的山长,并长期担任主讲。之前,甘肃人考举人要赴陕西应考,“路程悠远”、“道阻且长”、“困难重重”。于是滕烜呈请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奏请朝廷批准“陕甘分闱”。同时他和道员曹炯等筹备建材,集资50多万两白银,在安定门外建立了兰州贡院一座;左宗棠奏请朝廷批准“陕甘分闱”后,于1875年在兰州城西海家滩建立了甘肃举院一座。从此,甘肃举院从光绪元年至光绪29年(1875年—1903年)为甘肃考取681名举人,后进京应考,共考中进士116名,仅青城就考中举人15人,进士6人。这些成绩的取得,滕烜功不可没。
创建青城书院的进士顾名和举人刘世保、张锦芳。清嘉庆庚辰进士顾名,官授江苏宜兴知县,后任宁夏书院、柳州书院山长,并任主讲多年。清道光11年他和条城名流刘世保(举人,曾任麻城县令)、张锦芳(举人,曾任平凉教谕)在大烟商杨顺伦、顾永泰等支持下创建了青城书院。书院建成后,他们三人都担任主讲,其中顾名、张锦芳还先后担任了山长。在青城书院担任过山长的还有孝廉马璞(琢之)。担任过主讲的知名人士还有进士高鸿儒(雪磐)、举人高炳辰、李霖(兆蓉),孝廉刘应甲(乙山)、孝廉卢政(敏斋)、临洮孝廉于世卿(包田)、清水孝廉陈锦文(云章)、凉州副榜张钧、贡生高鸣桂等。
捐建三个书院、创建六德书院的太学生李凯德。清嘉庆的国子监太学生李凯德(1771年—1848年),清道光11年(1831年)青城书院创建时,他是积极倡导者和主要捐资人,所捐的白银400多两,使书院得以建成。皋兰书院建院时,李凯德一人捐白银500两,使得条城子弟在皋兰书院上学时,有优惠待遇。以后为方便条城河北地区学生就近上学,道光25年(1845年)时年70岁高龄的李凯德一人捐资在蒋家湾修建了条城第二座书院——“六德书院”。其中他捐出水地10亩2分,捐资600千文。受其影响,邻里乡亲也自发捐款900千文。“六德书院”建成后,规模达40多间房屋。这个书院之所以称为“六德书院”,是因为李凯德兄弟六人,分别是崇德、耀德、四德、志德、八德、凯德,而凯德又是老六,故他建的书院称为“六德书院”。为永远纪念他的功德,当地百姓还为他立了功德牌。
担任三大书院山长的举人李继洞李继洞(1809年—1866年)榜名绍晟,字少溪,清道光癸卯举人,咸丰元年孝廉方正,恩赐六品顶戴,侯铨知县。中举后长期担任皋兰书院、六德书院、靖远溥文书三个书院的山长。同治六年选任平凉教谕。他培养了不少贡生、举人和进士。如条城东滩李杨宗(清光绪癸未进士)、张树滋(光绪庚辰进士)、张照南(咸丰癸丑进士)、李笃宗(咸丰壬子举人)、高振采(拔贡)等,便是先生的得意门生。他的七个儿子两个是贡生。五个是庠生。人们尊称他为李老爷。李凯德的曾孙李尊堃,清末庠生,曾被任命为敦煌县令,但他未去当官而继承他先祖事业,长期担任“六德书院”山长和改为“六德高小”后的校长达数十年之久,培养了不少人才。民国十六年(1927年)被国民政府授予“一等金色奖章”。
由官员转做教书育人的进士和举人。进士杨巨川,于1904年中甲辰恩科进士签分刑部主事,后任湖南新田、麻阳县令,民国时任固原、敦煌县令。1929年辞官回乡后被刘尔炘聘请管理五泉书院,后五泉书院改为五泉图书馆,被先生管理得井井有条,面目一新,读者云集。以后又应甘肃学院(兰大前身)所聘,讲授诗学及“三通”。高炳辰,清光绪23年(1887年)中举,25年(1899年)赴京会考未中,便留京任教。八国联军入京后,高炳辰返回青城书院任教多年,教出一批书画人才,后被铨为宁夏教谕。条城东滩人张照南,清咸丰壬子科(1852年)举人、癸丑科(1852年)进士。任户部湖广司主事、河南司郎中,任职30多年。回条城后,主讲五泉书院多年,其学生有成就者,遍及大江南北。在职时曾寄钱助办东滩箭亭私塾——平安塾。张兆熊,道光壬辰文举,丙申进士,历任浙江会稽寿昌知县,回乡后教书数十年,诸生盈门,培养贡生、举人不少。东滩黄崖口人李霖,榜名兆蓉,字雨亭,号镜溪,云门山人,清光绪癸卯副贡,乙酉举人。举贡考职四川州判。官位直隶式牧(州副长官)。先生喜诗词,古、近体俱佳,著有《云门集》。卸任后长期在青城书院主讲,高徒甚多。张乐天、刘翰臣、张伟堂、李春泉均出其门下。清贡生李世与,长期担任靖远县溥文书院主讲,培养学生众多。清光绪甲辰进士,曾任靖远县长的范振绪先生(陇上知名的书画家)便是先生的高徒。罗经权(1867年—1931年)字子衡,条城城河人,光绪21年(1885年)中进士,旋授翰林院庶吉士,部铨山东沂水知县,后任西宁、肃州道尹、甘肃大林区专员、甘肃实业厅长。他虽未在青城主教,但其于1917年创办“甘肃省甲种农业学校”,为甘肃农林发展培育了大批人才。其书法、诗词在青城影响较大。其三子罗吉凯文宗两汉,书法北魏,造诣很深,曾任平罗县长。
四兴学重教的结果,使青城出了不少人才。据杨巨川《青城记》载:青城清代出了翰林1人,进士10人,举人23人,贡生83人(实际数字比这多很多)。今查《榆中县志》:清代金县(榆中)共有进士15人,其中青城籍进士就占了11人,(其中一人是翰林)他们是:
顾名:嘉庆庚申科(1820年)宜兴知县。张兆熊:道光丙申科(1836年)寿昌知县。张兆南:咸丰癸丑科(1853年)户部郎中。高鸿儒:咸丰癸丑科(1853年)礼部主事、荔浦县、天河县知县。
周得程:光绪丁丑科(1877年)兴县知县。张树滋:光绪庚辰科(1880年)乐会知县。李扬宗:光绪癸未科(1883年)户部主事。罗经权:光绪戊戌科(1885年)翰林院庶吉士,沂水县知县、西宁、肃州道尹。
魏命侯:光绪戊戌科(1888年),榆社、知楼知县(此人被《青城记》漏记)。
杨巨川:光绪甲辰科(1904年),刑部主事、麻阳知县、敦煌、固原县长。
在青城,不仅出的举人多、进士多,而且在书法、绘画、诗词和文学各个领域的文学艺术人才也是层出不穷。高炳辰、白元文、王元、李公善、罗经权、杨巨川、李联桂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另外,还出现了大批工商企业家。
民国时期,兵荒马乱,但青城教育发展步伐未停。科举制度废除后,出现大批中小学校。青城一地仅县立高等小学校即达四所,初级小学十来所。这一时期青城有一批在外地上学的专科毕业生和卸职官员(一些人还是专员、县长)回乡教书育人。解放后,青城教育步入民办与公办相结合的阶段,形成村村有小学,青城乡内有独立高级完全中学两所的局面,其中东滩中学成为兰州市重点中学。这在榆中县没有第二个乡,即便是在全省范围内也算少见。另有大批学生奔赴兰州、榆中县城上学。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果,使得青城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但到底解放前后青城出了多少人才,至今尚缺乏一个准确而又完整的统计数字。然而,我们从东滩李氏一族于2008年重修《家谱》时所做的普查统计结果获悉,仅李氏一族,明朝时就出了高级将领3人,清朝的进士1人,举人6人、贡生35人、孝廉方正3人、武举3人。大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将军级3人,民国时期的县、团级军政官员1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县(处)级以上和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20多人,另有硕士、博士、博士后20多人。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问题。
五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地方的教育文化兴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教育文化的兴起;而教育、文化的振兴,反过来又会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辨证统一的关系。昔日青城的辉煌,始于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状态下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随着棉花种植技术、养蚕技术的引进,古条城的纺织、印染业兴起;随着烟叶种植技术的引进,古条城的水烟手工作坊兴起。最多时达二百多家。于是古条城的商业和以黄河为通道的水陆交通运输业很快兴旺发达。这里自然形成了大船渡口和小船子渡口两大码头。依靠水上交通,条城的水烟销往内蒙、山西、陕西,又通过这些省份便利的陆路交通销往北平、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进而通达全国。外地适令商品,如茶叶、花布、丝绸、白糖、首饰等又返销条城。同时靖远的煤炭、景泰的盐巴、南北山的猪羊、粮油也都在这里交易。于是条城一时成为兰州东北一个方圆百里的集贸大市场和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的集散地。为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发展需要的庙宇、祠堂、会馆、商铺、民居和饮食文化应运而生。那些表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诗词、书法、绘画、戏曲以及表演艺术也都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日趋成熟。于是形成商贾云集、民情风雅、人文荟萃、古迹众多的古条城一派繁荣景象。
新闻推荐
寻找项目帮助村民尽快脱贫 市领导赴榆中县中连川乡开展帮扶工作
本报讯3月4日,副市长、西固区区委书记陶军锋一行赴榆中县中连川乡撒拉沟村,深入到帮扶联系的特困户家中,实地查看困难户生产、生活情况,并与特困村民、当地基层干部促膝长谈...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