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雷锋精神也在与时俱进,虽然每个时代的精神内涵都在升级,但是50年里,雷锋精神所代表的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核心不变,依然默默地随着时代在换代,在默默地净化着我们心灵最深处。
60年代:学习雷锋“真善美”
生于上世纪40年代中期,曾任教于榆中县上花中心学校的白宗祥老师用“席卷中国”来形容上世纪60年代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行动热潮。在“60后”眼里,“雷锋”两个字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雷锋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征。白宗祥回忆当初任小学老师的生活,每天上课前要喊口号,上课时还要向同学们讲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学校的墙上标语写的、黑板报上刊登的、宣传栏里贴的、“校喇叭”里广播的,全是关于学习雷锋的宣传内容。
70年代:学习雷锋“爱憎分明”
“雷锋在党的教育下,能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那时候我们都要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和爱憎分明的革命精神。”白宗祥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三十岁的他已经是一名代课老师了,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宣传雷锋精神强调的是他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从教室到办公室,到处都贴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的雷锋同志的画像,每当考试时还要出上一两道学习雷锋的话题,同学们一抬头就会抄上的。
80年代:学习雷锋“钉子精神”
在上世纪80年代,学习雷锋的“一切行动听指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和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将雷锋精神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这些概念成为那个时代学习雷锋精神的主旋律。白宗祥从踏进学校的大门当了一名代课老师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教学生要好好学习,“人人学雷锋”、“个个争当三好学生”、“学习雷锋叔叔的钉子精神。”而作为老师的他们,在那个年代一切办公经费从节约开始,甚至自己掏腰包来购买或自己动手制作办公用品。
90年代:学习雷锋“爱岗敬业”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代变了,雷锋精神在这一个时期的诠释也就发生了变化。1991年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雷锋精神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随后,学雷锋活动重点转移到了“在岗位上体现出奉献精神”,先后涌现出大量的、在平凡岗位上做出成绩做出贡献的模范。
21世纪:雷锋精神在各行各业
“学雷锋”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举动,无论社会多么浮躁、功利之风如何盛行,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道德价值的弘扬不能放弃。白宗祥表示,勤俭行政、低碳办公是学雷锋;当义工、做志愿者是学雷锋;如果你是包工头,不欠农民的工资就是学雷锋;如果你是老师,用心对待每一位同学,去呵护每一位同学,也是学雷锋。
新闻推荐
作坊内堆放的成品地沟油本报讯3月6日,记者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找到了榆中县和平镇柳沟河村袁家营社一名为“自来得废弃动植物油脂加工厂”的地沟油加工作坊...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