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衣服、洗尿布、洗澡,每天清晨6点开始,魏登宁和妻子开始伺候瘫痪在床的养母和神志不清的养父换洗。饭熟了,又继续为老人喂饭、捶背……这样的生活他们已经坚守了8年,而且还将继续坚守下去。
虽然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依然在很多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但赡养的义务却并没有在每个人的内心生根发芽。作为养子,48岁的魏登宁阐述的正是“亲情大于一切,养育之恩应该用毕生心血报答”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年如一日伺候瘫痪养父母
“妈,爸,6点了,该起床了。”“我又弄脏了被子和衣服,又得让你们难闻了。”“你是我妈,伺候您是天经地义的。你先别动,我扶着你慢慢起来。”3月9日清晨,记者来到魏登宁家里时,魏登宁和妻子刚给两位老人洗完澡,正在给换干净衣服。
老母亲84岁,老父亲83岁。8年前,母亲的风湿性关节炎突然加重,治疗无果后瘫痪在床。3年前,父亲突患脑萎缩,精神出现异常,经常胡言乱语,更是认不清自家人,生活不能自理。虽然垫着尿垫和尿不湿,可一个晚上过后,整个床、衣服上面到处都是屎尿。
给老人换上干净衣服后,魏登宁让老父亲坐在椅子上,自己抱起瘦弱的母亲,而妻子张银菊开始换床单,十分钟后,又分别将老人抱到床上。随后,魏登宁开始清洗老人换洗的脏衣服、尿垫,张银菊开始拖地,做早餐。
上午9时,魏登宁将衣服清洗完毕,张银菊的早餐也做好了。“你偏心,给你妈喂饭,我也要你喂。”意识偶尔清醒后,老父亲就会嚷嚷,于是魏登宁将早餐放在床中间,给母亲喂一口,给父亲喂一口。
如果不是他们,我早就饿死了
“亲生父母孩子多,那时候姐妹们经常挨饿,如果不是养父母领养我,我早都被饿死了。”魏登宁出生在榆中县小康营乡小康营村,出生4天后,不能生育的养父母将他抱养到了同乡的红寺村。
“当时把你抱过来后,你养母没有奶,而又没有钱卖奶羊,最后他们只好省吃俭用拿粮食换村里其他母亲的奶水,而且还得求情说好话。”回忆起邻居们的讲述,魏登宁坚定地说:“没有我的养父母,就没有我。”说着,泪珠子早已悄悄地流淌下来。
“小时候,养父母拼命地挣工分,就是为了多劳多得,多磨点面给我做一顿臊子面吃。”魏登宁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生产队给每户发50斤麦子和10斤清油,养父母将麦子磨成面。由于碾出来的黑面太粗,不能擀面,所以黑面都是平时烤锅盔,“每次养父母很早出去上工的时候,会切一小块锅盔放在我的枕头边上,把余下的锁在柜子里,让我慢慢吃,他们却从来不吃一口。现在回想起来,在我的童年,家中所有能称得上的好东西,养父母从来没有吃过。”
夫妻俩一心照顾老人
魏登宁不想看着老人为了自己经常起早贪黑,拼命干活,他想着自己应该早点出去打工为家庭分担困难。而同时,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到底是回亲生父母身边还是照看这个一贫如洗的养父母家?”这个问题,魏登宁迟疑过。他甚至偷偷地回到亲生父母跟前,吃了一顿饭后,他告诉哥哥,“我不能回家,我还要照顾那边的养父母,养育之恩和生育之恩一样伟大,你和弟弟妹妹要照顾好咱们的父母!”
抉择后,魏登宁辍学来到兰州打工,在工地上搬砖块,这一年,他才15岁。6年后,魏登宁和同村的张银菊结婚,随后生了2个儿子。1993年,凭借努力和机遇,魏登宁在工程上代工,随后做小包工头,承包装修、修建道路等工程。直到2002年,魏登宁每个月交给养父母的钱开始有了结余。
2年后,养母风湿性关节炎突然加重,瘫痪在床,魏登宁只好将还在榆中的全家人接到兰州,在拱星墩租了一间100平方米的房子。随后,父亲也生活无法自理了。他一个人要照顾两个老人的生活。
采访中,魏登宁说,自己没读过几天书,不会说话,也不知道什么是大恩大义,但他清楚是养父母给了他重生的机会,给了他无限的疼爱,“养育之恩,我一辈子都还不清!”
妻子张银菊也说道:我大字不识一个,但我知道两位老人为了整个家庭,付出了毕生心血,而且积劳成疾,我会好好地伺候他们,善始善终。
如今,魏登宁将自己的工程项目交给了两个儿子,自己则和妻子照顾老人。
新闻推荐
3月11日,一场由城关区就业局和榆中县就业局联合主办的招聘会,在和平镇和平村举行,这让平日进城不是很方便的农民,在家门口就顺利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当天,甘肃长程机械设备制...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